北京王府井(唤醒老商街|王府井真有井)

始建于元,定名于清。历经700多年风雨洗礼,它满载岁月痕迹;

商铺林立,游客如织。有着“中华商业第一街”美誉,它是京城商业的“晴雨表”。

它是王府井。一条街上,座座商场、家家店铺串联过去与现在,历史底蕴与现代商业在这里碰撞交融。

2024年“五一”假期的王府井大街。摄/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

因井而“达”

王府井大街,一条古老的街道。当夜幕降临,霓虹渐熄,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仿佛能够穿越时光,聆听历史的低语。

在辽、金时代,这片区域野旷人稀。

元大都城建立后,小村落才热闹起来,并有了“丁字街”的称呼。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在皇城东墙外不远,修了“十王府”。人们把这条街称为“十王府街”。

后来,清依明制,在此街上建了8座王府,人们的叫法也改成了“王府大街”。

不过,真正为这条街命名的,是街上一口甜水井。

在那个时代,北京城内的井中大多是苦水。而“王府大街”有一口优质甜水井,水质清澈透亮,甘甜可口。

作为稀缺资源,甜水井远近闻名。王府与井并称,成为街道鲜明的标签。

于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新厘定地名时,这条街改名为“王府井”。

这口井,在《乾隆京城全图》和1913年《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中均有记载,但上世纪20年代,老井在街上消失了踪影。

幸运的是,在1998年王府井大街整改时,这口井被重新发现。

上世纪90年代,王府井大街进行改造工程。图源:北京日报

如今的王府井大街上,依旧保留着用铁链子圈起的井盖,记录着王府井得名的缘由。

王府井大街上的井盖,周围用铁链子圈起

王府井商业的繁盛,则始于老东安市场。这里原本是明代一座王府,清初时期封给了吴三桂,称为“平西王府”。

“三藩之乱”平息后,王府改为神机营操场。清中叶后,八旗兵训练稀松,这里又成了一片空地。

1900年,清政府开始在京师地区推进近代市政。王府井所处的东安门外区域成为北京最早进行道路建设的地区之一。

在整修道路过程中,王府井大街北侧的原八旗神机营操场逐渐形成一处每日营业的固定商业场所,命名东安市场。

东安市场是北京城最早由官方设立的综合性定期集市,虽然起初只是一个摆地摊、搭布棚、早晨出摊、过午收摊的简易市场,但有了它,王府井大街有了商业活动。

民国时期,王府井作为城市商业区的特征愈加明显,一些地标式建筑开始出现,并呈现高端西化的特点。

时光的车轴加速向前。

1915年,美国煤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豫王府旧址上建起协和医院。

1917年,中法实业银行在王府井南口建成七层楼高的北京饭店。

1924年之后,王府井地区开始设立有轨电车车站,并修建柏油马路。

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正阳门外一批店铺纷纷迁入王府井大街。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历经数次重建和扩建的东安市场,摊商已达350余家,以社会中上层为主要服务对象。

1932年,北平市社会局组织编写的《北平市工商业概况》称,东安市场在全市所有官办及商办商城中“规模最大,商业亦最为发达”。

顺时而丰

旧日的商街,云集豪商巨贾;新中国的商街,由百姓托起欣欣向荣。

北京市档案馆发布的信息显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王府井的商业定位提出明确要求:既要满足原有的商业需求,还要开辟面向人民大众的商业模式。

王府井大街,立刻做出改变。

1955年9月25日,距离国庆节还有5天时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王府井大街亮相。

这是新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场。

当时的《北京日报》记录了“新中国第一店”的开业盛况:“一天来,十六万四千多顾客在这里满意地参观和选购了自己所喜爱的商品,整个大楼的销货额为二十五万多元,约等于原北京市百货公司第一和第四门市部五个商场上一个星期天销货总额的两倍多。”

在计划经济年代,百货大楼是唯一一家享有全国采购权的零售企业。它不仅能从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进货,甚至还能销售国外的进口商品。当时北京人有句话:“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

但一家,可撑不起来一条街。

1956年,响应“繁荣北京服务业”号召,中国照相馆、四联美发厅、普兰德洗衣店等一批服务业企业从上海迁到北京,陆续在王府井、西单、东单三大区域落户。撑起了王府井大街的门面。

市民的反应,显示出北京市场对丰富业态的渴求。

王府井东安市场北门金鱼胡同里,刚刚开业的四联理发馆,每天早上都会排长队。

不远的中国照相馆同样火爆,人们都以有一张印有“中国照相”字样的照片为风尚。

1956年,中国照相馆从上海迁入北京后的落脚点——王府井大街南口路东。图源:北京日报

在那个物资供应尚不丰沛的年代,逛王府井,意味着可以买到最时髦的商品,获得最优质的服务。王府井,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商街”。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王府井大街也在与国际接轨,加速迈向世界一流商业中心。

1992年4月23日,在王府井与长安街交汇处,北京第一家麦当劳开业。当天,凤凰牌、“大二八”自行车把旁边的胡同堆得水泄不通,两层用餐区近800个座位始终满员。

1993年,北京东安集团和香港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合资,在东安市场原址,建起新东安市场大厦。

自此,简易大棚式商场,变成集零售店铺、影院、餐厅、写字楼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厦。

2004年,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东方广场亮相,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商业建筑群,一时风光无两。

2017年,香港置地投资10亿美元、历时6年打造的王府中环,揭开神秘面纱。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街区先后开工建设了十余座商业综合大厦,逐渐从一个传统门店式商业街区,转变为高端商业集聚区。

应势而谋

千年发展,百年商街。有了如此积淀,新旧世纪交替时,王府井顺势而为,应势而谋。

1999年9月11日,王府井商业步行街正式开街,成为全国第一条步行街。

1999年,整修一新的王府井大街。摄/北京日报记者 张风

王府井大街从长安街一直延伸到五四大街,全长1818米。其中仅从东单三条到金鱼胡同、全长548米的步行街段,集中了大街主要的商业设施。

升级为步行街后,全球各地游客来北京,王府井步行街是必逛之地。

与此同时,网购之势,势如破竹,所有实体经济都面临冲击。

面对冲击,“本地人不去王府井”之说悄然兴起,王府井亟待破局。

一场“整改潮”拉开序幕。

2004年,百货大楼启动内部升级改造,不仅硬件设施全面升级,国际大牌也全面进驻,占比从以前的5%提高到两成以上。

赶时髦的同时,更多文旅新体验接踵而至。

2017年,哈姆雷斯全球最大旗舰店入驻百货大楼,中式古朴和英伦范儿融合的童话世界里,孩子们流连忘返。

两年后,首个老北京沉浸式体验街区和平菓局横空出世。蜿蜒的老胡同里渗透出地道的京味儿,小卖部里卖着北冰洋和瓷罐酸奶,副食店里还有小时候打过的酱油。这片印着时代记忆的街区,为步行街增添了文化气息,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

王府井大街上的北京特产,也不再只有烤鸭、点心、老布鞋,糖葫芦造型的手电筒、萨其马造型的充电宝等京味儿文创,成为“北京礼物”新选择。街上的全聚德,换装为北京首家“宫囍龙凤呈祥”主题餐厅;金街购物广场变身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带来国潮新体验。

在街区改造中一度离开的老店,也陆续回归。

2021年,100多岁的吉祥大戏院以崭新的身姿在王府井亮相,重现了百年前戏院的布局,雕彩绘匾,抱柱楹联,一派古色古香。

2021年,吉祥大戏院重新开张。图源:北京日报

经历了数次迁址的萃华楼饭庄重新开门迎客,店里做的还是原汁原味的老味道,吸引老主顾登门。

2019年12月20日,王府井步行街顺利北延,从金鱼胡同延至灯市口大街,长度增至892米。

随着步行街延长,王府井大街北侧的嘉德艺术中心、商务印书馆、首都剧场等文化场所可以更方便地触达。至此,全长1818米的王府井大街基本实现商业、文旅业态的融合贯通。

如今,王府井的商业空间正从一条主街拓展到整个街区,形成集商务、艺术、文旅等元素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格局。

繁华背后,王府井依旧保留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漫步街区,人们会邂逅或庄重肃穆、或生动活泼的铜像,静静讲述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

来源:长安街知事 记者:马婧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