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是产煤城市大同更是山西省的重要名片,是吸引历史文化艺术爱好者来山西游览参观的重要招牌。我久慕云冈石窟的大名多年,近日终于了此心愿,踏上了前往山西大同的旅程,来到这个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
中国四大石窟是敦煌莫高窟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其中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城西绵延一公里的武周山山崖上,其中矗立着254个窟龛,主要洞窟45个,有59000余尊精美的佛像。从最高的17米到最小的几厘米不等。
从大同市内乘坐旅游线路的公交车就可直达云冈石窟,由于距离大同市内很近,所以游客不必报团,轻轻松松乘票价三元的旅游公交车,痛痛快快玩上大半天足够了。
*云冈石窟售票处查证件很严格哦!学生证要登录学信网。
普通成人票价是125元,由于我去的时候是旅游淡季,游客较少,所以票价为100元整。冬天的石窟类景观都是淡季,非常适合不怕冷的游客出游。
【实拍】云冈石窟门票
【网图】云冈石窟公园门口
走过这块碑就可以进入景区公园了。
昙曜法师塑像【实拍】云冈石窟公园门口曜雲和尚塑像
曜雲和尚就是著名的昙曜法师,他是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将。《续高僧传》里描述他:“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昙曜法师最著名的功绩就是负责开凿了云冈石窟,故在此为其塑像。北魏灭佛运动之后重扬佛法,我们今天能看到云冈石窟都要感谢他。
骑象四棱神柱云冈石窟公园距离石窟造像群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段路需要步行,尽头为灵岩寺。
灵岩寺石桥两侧的湖已经结上厚冰,气温为零下十五度上下,严寒。
云冈石窟景区是开发建设相当不错的5A级景区,交通餐饮等都很便利。它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巨大的石窟群,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佛造像艺术代表了五世纪(南北朝)世界美术的最高水平,是石窟艺术在中国走向全石化的起点。
【实拍】即将踏入石窟群的路标
云冈石窟第一窟云冈石窟1、2窟为双窟,均为塔窟。第一窟立有弥勒像,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
导游介绍石柱均于山体上开凿,并非在别处雕刻好再运进来。第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层楼阁式佛龛,窟内壁画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接近地面的佛造像风化水侵腐蚀十分严重,早年的河水泛滥闹水灾会把底层造像淹没。
北魏官道遗址古道车辙的遗迹为北魏时期真迹,车马、栏杆为后修。
至此开始正式进入云冈石窟造像群,我们即将看到历史上北魏王朝鲜卑族的时代印记。导游告诉我们,文革期间由于武周山海拔算周边最高,所以山顶驻扎了军队,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文物贩子盗掘和红卫兵破坏。再加上周恩来总理曾提出云冈石窟不属于“破四旧”范畴,因此云冈石窟相对于其他在文革中遭遇浩劫的文物,受到的破坏还是比较小的。
历史上的大同叫做平城,历朝历代平城都是边关重镇。公元398年,一个叫作鲜卑的少数民族越过北方的长城,在平城建立了北魏王朝。佛教则是北魏政权的精神支柱。
【网图】箭头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
【网图】汉化的鲜卑族人
第三窟:西方三圣因为北魏迁都洛阳,所以这座最大的洞窟未能完工。
云冈石窟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又名“灵岩寺洞”。文献记载,北魏灵岩寺可容纳三千余人,规模浩大,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形制罕见,但终北魏一朝未能完工。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今仅存上方一排12个梁孔和地面两排柱础石,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
上层台面两端各一座三级方塔,两塔间凿二明窗,明窗之间为一庑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脚弥勒。窟面东西各开一门,窟内西后室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位东)和大势至菩萨(位西)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通身饰背光,神态安详。两侧菩萨高约6米,头戴宝冠,精美庄严。经专家考证,这三尊石雕佛像为唐代作品。
在昙曜开凿武州山大石佛之前,灵岩寺就已经存在,且在开凿武州山大石佛整个工程中,这里都是重要的工作场所。但是,长久以来,世人推崇昙曜五窟,褒奖五华洞,鉴赏清代修建的大佛阁,却忽视了非常有意义的灵岩寺洞,实在是一大失误、憾事。
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武周山最高大的孝文帝佛像第五、六窟是公元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
该佛像为第五窟主佛,高达17米(六层楼的高度),双腿长15.5米,一只脚就能站立12个人。这个时期对帝王的偶像崇拜,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它是云冈最大的佛像。
【实拍】第五窟孝文帝主佛
导游告诉我们该造像脸的下半部分贴金早已脱落,现在能够看出后来修复的贴金与原贴金并不完全相符。在央视82版《西游记》“扫塔辨奇冤”取景云冈石窟的部分,能够看出修复前大佛的本来面貌。
82版《西游记》云冈石窟剧照截图
82版《西游记》云冈石窟剧照截图
【网图】未修复前的佛像留影
【网图】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
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云冈石窟的佛像风格淳朴,在保留古印度原型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鲜卑族的血脉,被称为“胡貌梵相”。
第六窟有“第一伟窟”的美名,石壁上雕刻有完整的佛传故事。
第六窟没有主佛,取而代之的是佛母塔。佛母塔起到支撑窟顶的作用,又是构成石窟的主题。
用以保护佛像防止水蚀风化破坏的泥坯。
第七、八窟第七、八窟是一组双窟。第七窟三面刻有佛像,窟顶藻井绘有莲花、飞天。南壁拱门上方的六个供养天人造像被称为“云冈六美人”,是云冈石窟最早出现的供养人造像。第八窟风化严重,但能看出印度佛教与北魏鲜卑族人信仰文化融合的痕迹。
公元484年,云冈出现了这组不同寻常的双窟,是为文明太后即冯太后创造性开凿的。用来彰显冯太后与孝文帝共治天下的伟业。
“五华洞”是对云冈石窟第9至13窟的俗称,因后世彩绘异常绚丽而得名,这也是云冈石窟中仅有的彩绘作品。
【网图】云冈双窟现在已经被保护性建筑遮挡
82版西游记时云冈石窟场景
佛母塔佛母塔是孝文帝拓跋宏为他的嫡祖母文明太后祈福之所在。文成文明冯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网图】冯太后佛母塔
【实拍】冯太后佛母塔
【网图】北魏冯太后
北魏冯太后墓【网图】北魏冯太后墓
冯太后墓又名永固陵,位于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前去瞻仰。
唐朝诗人温庭筠游览冯太后墓,赋诗名曰“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
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团名陵闭玉颜。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网图】五华洞
北魏时期的佛像与后世严肃的造像不同,北魏佛像更亲近于凡人,每一尊佛的脸上表情都是笑眯眯的。
该处造像展示了佛祖释加牟尼从母亲腋下诞生的场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当时的风俗是在娘家生产),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于腋下生出了佛祖。腋下生子是古印度等级划分的规定,王室成员生于腋下,更高贵的神职人员生于头顶,越往下越低,生于脚底的就是贱民。
释迦牟尼宣扬的佛法号召众生平等,意在打破阶级特权,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
【网图】佛祖诞生
二圣临朝这里象征着冯太后与孝文帝共同治理国家,因此不是独窟独佛,而是双佛。
红色箭头上方所指的小洞就是传说中风化出来的洞,这面雕满石像的墙壁【第五窟和第六窟之间】厚度只有两厘米,由此可见当年的工匠用简单的凿子等工具就做出如此精细的工程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第十窟雕塑中有许多伎乐天,希腊式雕塑风格。
第九窟门楣上是雄伟壮丽的中国宫殿。第九窟佛龛雕刻融合了中式屋顶、斗拱,希腊式建筑造型。
该佛像的眼睛是琉璃做成,无论哪个角度看都是亮晶晶的,好像在看着你一般。
【实拍】
微笑是北魏佛造像的时代特征,后世没有这般平易近人的佛像。
这尊弥勒菩萨高12米,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所造的最后一尊佛像。与昙曜五窟的交脚菩萨类似,这尊菩萨的右臂下也有出于力学考虑而设计的支撑。不同的是,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古希腊立柱,而是一个雕刻细腻、衣饰华丽的中国力士,为云冈石窟中仅有的一例。
【网图】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未来世界的主宰。
【网图】弥勒菩萨
【实拍】古老的佛像与如今的生灵
这里失去的造像是民国战乱时期的文物贩子岳彬通过买通当地村民而盗挖走的,被盗佛像现如今被存放于各个国家的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中。云冈石窟被盗佛像约三百多尊。
臭名昭著的文物贩子岳彬,可视为国贼
岳彬曾摹仿大书法家翁同龢的字迹,写了一幅《陋室铭》,被当时荣宝斋的经理误认为真迹,装裱之后挂于店堂,最后还是被翁同龢到店中才看破。据说,当时翁同龢不仅没有愤怒,反而捻须赞叹,称此人功底不浅。
岳彬倒卖破坏北魏佛像,甚至砸掉龙门石窟佛像。其名声之臭,海内外古玩圈的人缘也极差,被称为龙门大盗。
82版《西游记》时的云冈石窟,那时还是土路
“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这五尊巨像高13.8米到15.5米。
“昙曜五窟”是在当时国家最高级的佛教官员沙门统昙曜主持下,于公元460年开始修凿。
第二十窟:道武帝拓跋珪该造像是云冈石窟最为标志性的佛像,雕刻的是道武帝拓跋珪。据导游介绍,佛像眼珠处的琉璃球足有排球大小(个人目测,不到)。
拓跋珪是北魏的开国皇帝,他奉佛教为国教,在中国北方大规模建造庙宇,以此作为缓和民族矛盾的手段。
【实拍】第二十窟: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对佛教的态度与佛教希望借助皇权在中国生根的愿望不谋而合。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国北方的佛教领袖法果和尚改变了佛门不服从王权的惯例,公开宣称当今皇帝是如来佛转世,并带头匍匐在拓跋珪的脚下。
拓跋圭的造像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表情,这里也是导游解说的终点。其他造像位置都在拓跋圭佛像之前。
拓跋嗣是北魏的第二代皇帝,他的时代平城已经不单是北魏的首都,还变成了规模宏大的佛都。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逃避赋税而遁入空门。尽管拓跋嗣崇佛敬僧,但也忧虑起粮草和士兵兵源问题。
拓跋嗣是长子,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立为太子。生母刘贵人按北魏“立子杀母”的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怒斥出宫。
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拓跋绍所杀,源于拓跋绍母亲贺夫人(此女美丽,是拓跋珪亲姨母;拓跋珪为娶姨母杀死了姨夫,生次子拓跋绍)有过失,道武帝即将下令杀她。因天色已黑未处决。贺夫人密告拓跋绍救她,拓跋绍当晚与帐下武士、宦官数人偷入宫中,杀害道武帝。
拓跋绍虽然弑父有因,但平日里行为残忍,竟然剖看孕妇腹内胎儿取乐。如此暴行引起拓跋珪的极度反感。拓跋珪被杀后,拓跋嗣为父报仇杀死皇弟,旋即继父位登基。
【实拍】第十九窟:明元帝拓跋嗣
【网图】第十九窟:明元帝拓跋嗣
第十八窟:太武帝拓跋焘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于公元446年3月下令: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言佛者,满门抄斩。短短几个月内,平城数千座寺庙被焚烧殆尽,数万僧侣或还俗,或逃往长城之外。佛教遭遇了传入中国以来第一次灭顶之灾。
拓跋焘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恪守勤俭对属下却十分慷慨,停战时休养生息、偃武修文、体察民间疾苦,他还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北魏的汉化发展。整体来讲,拓跋焘确实是个杰出称职的君主。
【网图】第十八窟:太武帝拓跋焘
但是拓跋焘脾气暴躁,杀戮过多。每次杀完人又后悔,他后来又在中常侍宗爱的煽动下,逼死了在灭佛运动中暗暗保护僧侣的景穆太子拓跋晃。但是没过多久拓跋焘又后悔了。
电视剧《锦绣未央》的拓跋焘
拓跋焘的释迦立像身披千佛袈裟,是造像艺术中绝无仅有的杰作。据说身披千佛袈裟,是诚心悔过的意思。鉴于拓跋焘的灭佛之举,他的造像如此造型,立意已经很明显了。左手抚胸,右手下垂也是忏悔的表态,是对受难者深深的抚慰。
【实拍】第十八窟:太武帝拓跋焘
造像前的窗口是雕塑工程的入口,工匠们在山体凿洞直接挖出佛像,而非在外雕刻好再搬入石窟。在佛教徒的眼里,拓跋焘是以谦卑的形象存在着。据说拓跋焘灭佛后生了大病,于是杀了几个鼓动灭佛的大臣以期赎罪。但是北魏政权因灭佛运动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危险中。
82版《西游记》剧照:灭佛运动
拓跋浚是灭佛皇帝拓跋焘的孙子,为了安定民心,这个刚刚继承皇位的少年君主大张旗鼓地重振佛教。灭佛时期陆续逃散的僧人陆续返回平城。
武周山是通往北方大草原的咽喉要道,位于内外长城之间。在北魏第四代皇帝拓跋浚的支持下,新任沙门统昙曜统领工匠聚集在武周山下,一斧一凿地开始修建这座佛教艺术宝库。
拓跋浚造像上的两撇胡子也是源于古印度佛造像的风格。
【实拍】第十六窟:文成帝拓跋浚
《锦绣未央》的拓跋浚
造像上的黑洞据说是脱落的石核,位置与皇帝身上的黑痣完全一样。云冈石窟导游的说法是佛像下半身做过泥坯防风化,日久天长泥坯脱落,嵌合处的洞就露出来了。
窟外胁侍佛86版《西游记》在这里拍摄孙悟空跳下来的镜头
【网图】六小龄童故地重游
拓跋晃是文成帝拓跋浚的父亲,未登皇位就死于宫廷内乱。他的佛像交脚而坐,代表智者成佛前的形象。代表了文成帝对父亲的祝福,今生未登皇位,且寄来世吧。
拓跋晃身着古印度服饰,左手依靠古希腊式立柱支撑。
导游介绍该造像因为地陷的原因是唯一主尊像陷入地下,需要跨下台阶观看的。也有传说是因为拓跋晃不是皇帝而是太子,所以下沉一部分。
勇猛的鲜卑族创建的北魏王朝仅仅存在了一百余年,通过云冈石窟这个艺术宝库,我们才能捕捉到那个消失了的游牧民族的影子。
参考资料:《云冈石窟》纪录片、网络图文资料及现场导游讲解
*游客身份注定了该游记有些纰漏和疏忽,欢迎指出。
云冈石窟周边也有不少售卖山西特产和美食的店,比如这道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