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明楼(2006年王光美弥留之际)

2006年10月13日,中国“幸福工程”发起人、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已到弥留之际,她闭着眼睛,嘴里不停嘟囔着“花明楼,花明楼,花……”。

守在一旁的刘亭亭眼里含着泪,问道:“妈妈,这是你的心愿吗?我明白了。”病床上,王光美几不可见地点了下头。

病床前,几个孩子瞬时都明白了母亲的意思,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花明楼到底是哪里?为何王光美会一直念叨这个名字呢?这要从她和刘少奇的故事说起。

1921年,王光美出生在北京,家境优越,父亲王治昌曾在北洋政府任职农商部工商司长。王光美在家中排行老七,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是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专业的女硕士生,真正的大家闺秀,一口京腔,英语流利。

王光美本已准备去美国留学,却为民族大义留在国内,后来到延安,参与中国革命,由此和刘少奇相识相知。

刘少奇比王光美大23岁,出身湖南农村,是个职业革命家,为人严肃,不苟言笑,两个人怎么看都不是一条路上的人。

然而,命运的奇妙之处就在这里,国共和谈破裂后,王光美做为军调处的翻译,留在北京很危险,所以来到延安。

刘少奇当时和前妻因性格不合分开,带着几个孩子,生活工作异常繁忙,同在延安的邓颖超、康克清等老大姐张罗着给他帮忙。

王光美就在这样的状况下,走进刘少奇的生活,刘少奇对王光美产生好感,在表白自己心意的时候,说的大都是自己的“缺点”,比如有过几次婚姻,还有一堆孩子,年纪大。

最终,刘少奇的诚意打动了王光美,他工作兼带孩子的不易,也让王光美产生了同情。

两个人在延安结婚,婚后,王光美调到刘少奇身边担任秘书,最初她经常对刘少奇的以前怀有好奇的心态,刘少奇不愿意多讲,说道:“你不要从我的过去了解我,而应该从我的以后了解我。”

“向前看。”这是王光美在刘少奇身边最深的感悟。

夫妻俩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在家庭生活中,王光美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刘少奇前面的孩子都亲切地叫她“王妈妈”。

后来的事情,全国人民都知道,十年运动期间,刘少奇被批判,被打倒,最后病逝在河南开封。

王光美被迫与孩子分开,在秦城监狱度过十几年,所有的孩子们都离开中南海,四散各地,好好的家庭支离破碎。

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王光美,是1980年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前夕,她从河南省委书记手中接过刘少奇的骨灰,悲痛难抑,俯身将脸紧紧贴在骨灰盒上。遵照刘少奇的遗愿,王光美和子女们将他的骨灰撒进大海。

晚年的王光美,虽然身体不好,却仍以高龄之躯,活跃在众人眼前,发起“幸福工程”,为贫困母亲提供帮助。

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帮助那些母亲,她到处奔波,四处“化缘”,为此还把家里祖传的几件瓷器拿去拍卖,所得56万元全部捐给“幸福工程”。

刘亭亭说母亲是一个非常“克己”的人,对生活几乎没有要求,她但凡听到哪里遭了灾,肯定会捐款,有时候连生活费都捐掉,可能这正是母亲对父亲的爱,爱你所爱的人间。

这位老人走到生命尽头,不忘让女儿接棒“幸福工程”,继续帮助那些贫困的母亲,至于她最后念念不忘的花明楼,则是刘少奇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王光美的子女最后将母亲的骨灰带回花明楼,葬在那里,和刘少奇同志的铜像遥遥相望,再也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