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泉村,位于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人民政府驻地北6.4公里处,北到张家坪村、南至珠宝庄村,东接马泉村,西临范家庄村。竹泉村位于中国十大最美农村路之一——沂蒙生态大道的起点,总面积1512.88亩,现有205户、592人。据高氏家谱载,清康熙(1661-1722)年间,高氏自山西来此建村,此地有泉,水边多竹,故名竹泉,该村原名泉上庄,由明朝末年河南巡抚高名衡的堂兄弟高名寔迁此地隐居建成,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因村中有一清泉,泉边多竹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间改名为竹泉村。
生态古村落的由来
竹泉村的竹、泉、古村等特色的形成,与该村特殊的地质结构息息相关。竹泉村原是一个占地不足一百亩的小山村,村北有“产子山”和“玉皇山”,村东是丘陵及谷地,村西有一条时令河,村中心则是呈南北走向的石龙山。石龙山西半侧是石灰岩,东半侧是火山岩。因竹泉村西北方是连绵的群山,远山地表水渗入地下后顺势往东南流动,加之石龙山火山岩的阻挡,地下水在石龙南端涌出地面,形成涌泉,常年喷涌,喷涌量为30立方米/小时。湿润的土地非常适合竹子生长,因而村内村外翠竹遍地,郁郁葱葱。村民自古在石龙山两侧居住,村庄沿山体向南扩展,最终融为一体,形成V型村落。竹林、清泉与石墙草顶的民居,构成了天人合一、景观优美的古村落。
生态古村落的历史故事
高氏与竹泉村。据桓台县《高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高得名由直隶枣强县迁至济南府长山县新城(今山东桓台县新城镇)落户。明末,八世高名寔迁居泉上庄(今竹泉村)。明清两朝,高氏一族出了7个进士,七品以上官员有88人,其中知州以上官员有32人。嘉庆年间所立高氏始祖碑,现在仍完好地保留在高名寔的墓前。据竹泉村高氏族人描述,竹子是他们的五世祖曾任六安知府的高淑曾从安徽六安移植过来的。泉上庄背山向阳,水位浅,非常适宜六安竹生长,很快繁衍起来。高氏族人认为这是人丁兴旺的标志,后分家立户便栽植竹子,盼望家族繁衍旺盛。竹随人走,人随竹旺,村内泉水清澈,竹林茂密,最粗壮的胸径可达7厘米,高度超过10米,逐渐成为一大景观。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竹子无处不有,郁郁葱葱,成为中国北方罕见的景观。
乾隆与竹泉村。乾隆十六年四月,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第一次下江南,路过沂州府(今临沂市),曾便衣来到此处。他未见清泉,先被竹林隐茅舍的静谧环境所吸引。又因村中的石岭叫龙山,清泉叫龙泉,他认为用“龙”字不妥,遂对村内百姓说:“翠竹环绕,清泉涌轮,泉名莫若‘竹泉’二字有味,村名还是‘竹泉村’最雅。”说罢索笔墨纸张写了“竹泉”二字,略加思索又口吟一联:“花竹有和气,风泉无俗情。”泉上庄的老百姓知道是皇帝私访后,恭敬地将题字刻碑竖立在泉子边,村名改为“竹泉村”。
郑板桥与竹泉村。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两次来到竹泉村。史载,乾隆十三年(1748)秋,皇帝出巡山东,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被任命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天子登泰山的文化事务。郑板桥早就闻得竹泉村名气,去泰山时转道竹泉村以亲睹为快。虽相见恨晚,恋恋不舍,但因公务在身,只得匆匆而别。乾隆十八年(1753),郑板桥弃官回扬州时又专道来到竹泉村,在这里无羁无绊地住了一段时间。临行时,应高氏族人之请,题写了“竹泉村”三字。现在,竹泉村在村口建起了一座仿残旧貌的石牌坊,上书隶楷参半的“竹泉邨”题额,向游客们述说郑板桥留恋竹泉村的历史故事。
生态古村落的发展
建设4A级景区、研学基地求发展。2007年,竹泉村进行开发扩建,采用建设新村、腾空老村的“一古一新”两区同建方式,优化村庄布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竹泉古村原貌,建成了国家AAAA级景区,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生态古村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欣赏泉水竹林自然生态,体验沂蒙山乡特色民俗,了解农耕文化,品尝当地美食。竹泉村充分利用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资源优势,开发系列研学课程,通过新旧村落的对比,研究古村落的特点及变迁,让参与研学的学生学会保护古村落遗址,学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中小学生心中播种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种子。竹泉村曾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水利风景区标杆景区、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山东省第四批省级中小学研学基地”。
以同心共富模式求振兴。近年来,竹泉村景区越来越火。周边村民有的进入景区务工,有的发挥特长搞自主经营,老村变景区,村民变老板,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带动了周边村集体和群众的发展。抽丝、编织、整理……在竹泉村竹编文化馆里,有79岁高龄的竹编手艺人指导游客手工编织簸箕。老人因被景区聘为竹编手艺人,有着非常可观的收入。村里这样的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了竹泉村景区部门主管。随着时代发展,竹泉村开始二次“升级”,探索出“国有企业+村集体+经营主体+合作社+农户”的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民宿发展模式,通过“旅游民宿、特色餐饮、农事活动、乡村文化、沉浸式表演”元素的融合,逐步提升游客对乡村生活的沉浸式体验,同时提高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打造了同心共富的“竹泉模式”。
竹泉村之所以成为一个地方的“爆款”,最重要的是其地名文化中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特色人文魅力。竹泉村挖掘“竹文化+泉文化+古村落文化”,努力建设全省最大、国内一流的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让“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竹泉”这个牌子擦得更亮、叫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