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古民居是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组成部分。
距离武夷山风景名胜区13公里,距武夷山市14公里。
下梅古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乡土气息浓郁。
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
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
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清朝初年,下梅村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武夷山的重要茶叶集散地。
村中央的人工运河——当溪八个码头装卸繁忙。
下梅村邹氏四兄弟获资百万,成为下梅首富,便大兴土木,建豪宅70余幢。
在此前后,方姓、程姓、岳姓、陈姓等也在下梅建宅,构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
这些建筑以当溪为中轴线,枕溪而建。
有巨商的豪宅,有官宦的府第,有陷士的别业,有儒生的学堂书阁。
功能以居住为主,辅以教育,集会、休闲、娱乐设施等场所。
下梅民居建筑门面多装饰砖雕,吊楼、青瓦屋顶,墙体采用立砖斗砌,木柱板壁。
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
外部结构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体现村民封闭、保守的意识。
各民居布局错落有有致,巷道曲径通幽,结构精巧的闺楼、书阁、别业、花园、厢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
为了采光、集雨、通风,各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摆设长条石花架,供户主养花、赏花。
砖雕、石雕、木雕和墙头彩绘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
民居门楼无一例外地饰以精美的砖雕,体现豪华和富贵。
砖雕以浮雕为主,也有镂空雕,内容多取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吉祥风物花卉等。
石雕主要用在础石、门当、石鼓、花架、池栏、井栏、水缸等物,既实用又装饰,不失为赏用兼备的工艺精品。
下梅古民居的木雕亦是精彩纷呈,有挑梁、吊顶、桌椅、栏杆、窗棂、柱础等。
尤以窗棂为最,窗户以透花格式为主,是四扇、六扇、八扇为一樘的格扇窗。
窗棂有叙棂、平行棂等,最大限度地加以艺术化。
木雕图案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植物、人物、祥云为题材,表现了福建地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向善、忠孝等传统美德。
在下梅民居里,至今还保留着十几块古牌匾,内容大体可分为堂斋题匾、寿匾和敬匾,工艺上阴刻、阳刻、边刻都有。
这些牌匾内涵丰富,书法行如流水,既记录了下梅村厚重的文化历史,又不失为书法艺术的宝藏。
其中,清代军机大臣王杰所书的“施政堂”更是珍品。
下梅现尚存完好的民居有邹氏祠堂、西水别业、邹氏大夫第、施政堂、陈氏儒学正堂、邹宅闺秀楼、方氏参军第、程氏隐士居等民居近40幢。
另外,还有镇国庙、天一井等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