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一座避暑山庄)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多彩旅行·畅游河北#

在历史的长河中,

有一座独特的建筑,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那就是避暑山庄。

“一座避暑山庄,半部清史册”,

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它的重要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神秘而又壮丽的避暑山庄,去探寻那隐藏在岁月中的故事。

引言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是具有一市连五省的独特区位优势,自古即有“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之誉。

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众多北方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多种文明交流融合,展现出一幅色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

五千年的红山文化,

三百年的山庄文化,

纵贯古今,

昭育后人。

PART 1 走进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作为清代帝王的离宫别苑,其造园理念崇朴鉴奢,宁拙舍巧。利用热河流域的自然风貌,导之自然,利用自然,更多的融入了对自然的提炼和升华,融入了帝王的自身修为、政治理念、文化感悟和艺术追求。

同时,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作为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呈众星拱月,似百川归海,概括中国版图之形貌,见证中国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和团结统一。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国家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

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是清朝皇帝的夏宫,始建于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时89年建成,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

承德避暑山庄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包括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

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

承德避暑山庄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

山庄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达到鼎盛,

乾隆、嘉庆两位皇帝对其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

然而,在19世纪中叶之后,

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落,山庄也逐渐荒废。

直到1921年,山庄被改建为热河行省政府所在地,

后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避暑胜地。

德避暑山庄内有众多著名建筑,如正宫、万壑松风、如意洲、金山岛等。

正宫是山庄的主要建筑群,包括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宫殿;万壑松风是康熙皇帝的行宫,因宫前有一万株松树而得名;

如意洲是一座人工岛屿,上有仿江南园林的建筑;

金山岛则是以浙江嘉兴的金山寺为蓝本建造的一座寺庙。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在南方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以后,便把注意力转向北方。为了保持满族“骑射”的民族传统,训练军队,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边防,维护清朝政权的稳定,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距京师三百五十公里的翁牛特、敖汉、巴林、克什克腾、喀喇沁等蒙古族游牧的地方建立了木兰围场。

为了解决沿途的吃、住、休息及物资运输等问题,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陆续建立了二十多座行宫,热河行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由于热河行宫处于北京与木兰围场的中间地带,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将这里作为众行宫之中枢,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大规模修建。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至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清乾隆六年(1741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

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咸丰皇帝就带着一批大臣逃到了这里。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占地10.2万平方米。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

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 澹泊敬诚殿是正宫前朝的主殿,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用采自西南深山的楠木,改建了淡泊敬诚殿。

宫殿区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正宫现辟为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正宫区藏有珍贵文物2万余件。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烟波致爽”殿是一座五开间平房。

松鹤斋寓意“松鹤延年”,供太后居住,建于乾隆年间;

万壑松风是清帝批阅奏章和读书处,是宫殿区与湖区的过渡建筑,造型与颐和园的谐趣园类似;

东宫在宫殿区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典的场所,后毁于战火。

苑景区的精华基本上在湖泊区,康熙曾夸耀说,“天然风景胜西湖”。

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山庄主要的风景建筑又都散落在湖区的周围,因此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

湖泊区位于山庄东南,面积49.6万平方米。有大小湖泊八处,即西湖、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银湖、镜湖及半月湖,统称为塞湖。

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

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

湖泊区集南方园林之秀和北方园林之雄,将江南园林的景观移植到塞外。区内湖泊总称“塞湖”,总面积57公顷。

平原区位于山庄北部、湖泊区以东,占地60.7万平方米。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

其中又分为西部草原和东部林地。草原以试马埭为主体,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林地称万树园,是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

万树园西侧为中国四大皇家藏书名阁之一:文津阁。另外还有永佑寺、春好轩、宿云檐等组建筑点缀在草原、林地之间。

山峦区位于山庄西北部,面积443.5万平方米。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五分之四。

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高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高耸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风的侵袭,是调节山庄气候的重要因素。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共计40余处。

承德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

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

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

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

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

PART 2# 避暑山庄外的那些“山”

“ 避暑山庄景最奇,风摩岭上望东睨。

罗议山高人尽见,磬锤峰大话非虚。

蛤蟆石儿向南卧,德汇门前热水溪。

鸡冠挂月三千丈,僧帽连云数百余。

潮阳双塔藏仙子,元宝穴内长灵芝。”

这是流传于承德附近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民谣。民谣中不仅提到避暑山庄和德汇门前的热水溪,更浓墨重彩的概述了市区的诸多名山。这些奇峰峻岭不仅是康熙皇帝择址修建山庄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山庄景观意趣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熙皇帝在《避暑山庄记》开篇写到“金山发脉,暖流分泉⋯•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汇”。在其诗中更多有述及:

“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

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

“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润报深秋;

巉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

乾隆皇帝对之也情有独钟,亦在诗中赞誉

“北枕峦凌汉,西瞻霞枪曦,锤峰长矗矗,雪岫更疑嶷”;

“岭过广仁看色喜,今居太上耀辉光”。

随扈大臣们也颇多吟诵,康熙朝揆叙等大臣所作《御制避暑山庄诗》跋中写道 “.…自京师东北行,群峰回合,清流索绕,至热河而形势融结,蔚然深秀。古称西北山川多雄奇,东南多幽曲,兹地实兼美焉。盖造化灵淑特钟于此”。乾隆朝内阁学士铁保诗云“僧官帽上暮云平,罗汉峰头雨乍晴,万户烟开屯紫塞,五方人聚作周京”。

迁想妙得,惟在灵悟,巧妙地将灵境天开的自然景致与山庄内斋阁轩榭虚实因借、曲张弦外,只能说这是造园者的大智慧,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毋庸赘言,还是请观众朋友们走进展览,共同体味清帝所题“北枕双峰”“西岭晨霞”“南山积雪”“锤峰落照”“四面云山”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绝美意境吧。

南山积雪

南山积雪位于山庄北面的山巅之上。在此亭向南可远望僧冠帽山景,向东可一览山庄湖区,再远眺则是重峦叠嶂中的普乐寺和磐锤峰。康熙皇帝在《南山积雪》诗序中说:“山庄之南,复岭环拱,岭上积雪,经时不消。于北亭遥望,皓洁凝映,晴日朝鲜,琼瑶失素。峨眉、明月、西昆、阆风,差足比拟。”

北枕双峰

山庄内直北山岭有亭焉,斗拔竦起,与西北金山,东北黑山颉颃鼎峙,康照帝御题日“北枕双峰”。一个“枕”字,颇为传神,一字则山安,稳稳当当。头“枕”黑山,金山双峰,虽百里之遥,则“借”至身边,枕于头下。康照帝题诗:“获崎岗岫紫宸关。乾地金峰坎照山。若热云生双岭腹,盆倾瞬息落溪湾。”

锤峰落照

锤峰落照处于山庄西岭之上,据《热河志》记载:“山庄东五里许为磐锤峰。就山庄西岭构亭,与四面云山亭相望,红轮西照,是峰迥出弧标,扬晖天际。”若傍晚时分,东方的山峰呈现深暗之色,唯独磬锤峰映着霞光,巍然挺立;而武烈河如银色缎带,飘落大地;群山染红,宛如一幅浓墨重笔的长卷。“塞峰苍翠天沉寥,潭清武烈翻银涛。”令人不由慨叹大自然造化的巧妙,“美本乎天者也”。

四面云山

山庄西北隅最高处,“一峰拔地,构亭其上”,圣祖御题额日“四面云山”,联日“山高先得月,岭岭自来风。”据《热河志》记载:“是亭切汉凌霄,群山拱揖,各开生面。东眺天桥,云垂檐际;南则玉冠诸峰,望如屏列:北则金山、黑山屹峙;广仁岭迤西诸峰,盘礴案衔,络绎奔赴,凭虚纵览,万景天全。”

寻山觅境

避暑山庄外有群山环绕,内有层峦复岭,“因高得旷,于延山宜”。在山庄山区的高峰之巅建亭,把周围干岩万壑的奇妙景观借于园内。“锤峰落照”、“四面云山”、“南山积雪”、“北枕双峰”,极目远眺,山庄百里外的峦光云影,园外市区东面的罗汉山、磬槌峰、蛤蟆石、天桥山,西面的广仁岭、元宝山、双塔山,北面的黑山、金山,南面的半壁山、僧冠峰,尽收眼底,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山庄相地

康熙帝之所以择址热河肇建避暑山庄,自然地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据考证,康熙帝北巡塞外期间曾多次勘察热河上营,发现 “兹!山水独秀,气脉钟灵,高明爽垲,扶阴抱阳,是飞龙在天的吉地。”《钦定热河志》记载“昔我圣祖仁皇帝,于康熙四十二年肇建避暑山庄,阴阳向背,爽垲高明,地居最胜。其间灵境天开,气象宏敞,俯武列之水,挹磬锤之峰。叠石缭垣,上加雉堞,如紫禁之制,周十六里三分。”

避暑山庄与周围环境“形势融结”。南以僧冠峰、鸡冠山为屏;北枕金山、黑山;东与磬锤峰、蛤蟆石隔河相望;西接枫木岭、广仁岭。其间,滔滔五列河水宛若苍龙般由北向南贯城而过。登临山庄制高点,凭高借远,青山碧水尽入眼底,恰如“九重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PART 3# 山庄外的那些“庙”

避暑山庄周围的喇嘛教寺庙群是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的,以供边疆少数民族的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共12座,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 。

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汉式和汉藏结合式三种,它们融合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这些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来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而修建的。它们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

承德的“外八庙”,是清代修建的一个规模庞大的寺庙群,凝聚了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和艺术的古建筑宝库。

它们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外东面和北面,像众星拱月般围绕着避暑山庄。山庄是皇权的象征,这些代表着不同民族的庙宇建筑,则象征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罗汉堂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其位于市区北郊狮子园,占地面积共18亩。乾隆皇帝曾两次游览浙江海宁安国寺的罗汉堂,对寺内的500罗汉造像极为欣赏,于是下旨仿浙江海宁安国寺在承德建造了这座寺庙,并命名为“罗汉堂”。(现已毁于一旦)

广安寺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其位于市区北郊,殊象寺以西,共占地一万余平方米。乾隆为了庆祝皇太后八十大寿,取“广大广安”之意,建立该寺。(现已毁于一旦)

殊象寺建成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其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的普陀宗乘之庙之西,坐北朝南,东西宽约115米,南北长约300米,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

普陀宗乘之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这座庙宇是乾隆为了乾隆三十六年母亲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而建,乾隆在庙中立御制碑《普陀宗乘之庙碑》纪念。“普陀宗乘”(借译)和“布达拉”(音译)语出同源,意为“观音圣地”也是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的一个庙。因为这座庙宇是仿照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因而又称为小布达拉宫。

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的70岁生日,后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长途跋涉到承德贺寿,乾隆命人仿班禅驻地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建一行宫,就是须弥福寿之庙。

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因为寺内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普宁寺又被称为大佛寺。这座寺庙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北部武烈河畔,占地3.3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最为完整寺庙。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又叫四卫拉特)贵族封爵,并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称桑鸢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故命名为“普宁寺”。

普佑寺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位于市区东北侧,与普宁寺相临。该寺曾是外八庙喇嘛的“经学院”。

广缘寺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位普佑寺东侧,占地0.45公顷。由普宁寺堪布喇嘛擦鲁克奉旨建设,乾隆御题“广缘寺”。今后殿已毁,其余建筑残存。

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安远庙是仿照新疆伊犁河北部固而扎庙旧制修建的,所以俗称伊犁庙。位于武烈河东岸冈阜上、避暑山庄东北,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

普乐寺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武烈河东岸,坐东面西,溥仁寺东北,安远庙对面,隔河有永佑寺舍利塔。该寺东西长195米,南北宽93米,占地2.4公顷。

溥仁寺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外八庙中出现最早的庙宇。康熙六十大寿之年,蒙古各部王公贵族前来祝寿时,要求出资建立寺庙以示祝贺。康熙只允许在山庄外武烈河东路建庙两座。即“溥仁寺”和“溥善寺”。

溥善寺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与溥仁寺是同期修建的,形制、布局基本相同。在溥仁寺北,仅有一墙相隔。因此又称溥仁寺为前寺,溥善寺为后寺。(现已毁于一旦)

通过这篇文章,

我们对避暑山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

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

让我们珍惜这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它永远绽放光彩。

来源:遇见承德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