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物华录》一卷在手,便心生欢喜:封面是浅浅的月白色,两颗饱满的春笋倾斜着身躯与憨憨的老南瓜各安一隅……寥寥几笔,构成了清新雅致的江南底色。
袁枚先生说:“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这样静谧的冬日夜晚,点一盏明灯,煮一壶红茶,正适合读寒石的书,与一个江南人心中的江南相遇、相知、相惜。
翻开第一卷——草木间的春,氤氲着水汽的文字扑面而来。莲的纯、荷的美、藕的清,直至可以养心安神的莲子。作者引经据典,用柔美的文字给读者带来视觉、味觉上的享受。描写山林间的竹笋,更是形象生动、花样百出:甘甜的黄泥拱,像大地暗藏的机关,会偷偷地扎到你的脚;夏秋的鞭笋,如游走于地下的行者;鲜嫩的冬笋,似赖被窝的宝宝。凡在江南长大的人,都品尝过竹笋的美妙滋味,而身在异乡的游子,大抵也只有从寒石的《林下笋新生》中大饱一通眼福了。
江南的春天,万物萌发,软软糯糯的青团、鲜到人骨子里的清水煮豌豆、绵软碧绿的水芹、如翡翠般的荠菜马兰头……无一不让人向往着走进厨房,开启幸福感的源头,去体验一把人间烟火的滋味。如大地之灯的莓、透心凉的木莲冻、立夏的倭豆饭……令人恍然间,仿佛与童年的自己撞了个满怀。通过作者笔下草木间的春、夏、秋、冬,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无限韵味。
诚如作者在序中所言:“我来自乡间,是个在山脚下田坂里野大的孩子,自由、散漫、率性……”作为一个大山里出来的孩子,虽然在繁华的大都市里工作、生活,但身上依然有着祖辈淳朴、坚韧的烙印,同时内心又充满了烂漫和天真,这一点从他的文字里便可窥见一二。
作者说芋艿是田头里蓑笠翁,令常逡巡于田间的人不由拍案叫绝;丝瓜是天上落的瓜,趣意横生。“江南水八仙”之一的菱角,在作者笔下又有了一番新意:“世道江湖,貌似愚拙的老实人、老好人,必有独属自己的生存之道。”而不说话的荸荠,是因为离开水之后心情一直不好,才紧抿着嘴不语。诸如此类,略带调皮的文字,让读者不由得开怀大笑。
“水江湖”里率先闪亮登场的是那圆鼓鼓的河豚,原来河豚的肚子是被自己气出来的。珍稀又美味的刀鱼,曾经滋养着长江两岸捕鱼人的安稳生活,如今却耗尽最后一抹光后消失在时间的流水里。
海鲜,自然也是江南风物中的重要角色。作者描写海涂上的贝类,真可谓别具一格。贝类中柔弱的泥螺,却是老宁波人眼里的海涂之花,虽个头比花生米略小,颜色呈土灰色毫不起眼,拿海盐腌制过后,却是一道特别下饭的“压饭榔头”。你想想,咸香的泥螺酱舌尖轻嘬,哧溜一下,米饭能吃两大碗都毫不为过。作者还赋予了鲜美柔软的牡蛎、居于淤泥之中的蛏子、血肉生嫩的蚶子这些贝类丰富的内心,让人不由感受到——也许在未知的世界里,万物皆有生命的尊严。
最后一章中,是沿海地区的读者更为熟悉的、餐桌上常见的海鲜合集。雪菜大黄鱼、萝卜丝烧带鱼、马鲛鱼三吃、清蒸梭子蟹等,这些家常小菜的做法在作者笔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在美味中尽情畅游。此时,正自口水横流的我突发奇想,倘若能得以尝到作者亲手所做的海鲜佳肴,那该是何等美事?
把书翻到了最后一页,才心有不舍地放下。夜已深,寒意更浓,心里却是暖暖的。世间最美的,其实不过这一碗人间烟火。这是一本不仅只关于“吃”的江南,更是综合了物质、饮食、文学和精神层面的书籍,作者用轻松诙谐且不乏深刻的语言,把人间草木、江河湖海里的江南滋味展现在读者眼前,完成了食材的最终归宿,完成了“食物与人”的彼此相通,引发了我这个极度热爱下厨的、文学爱好者的共鸣。(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