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文物里的北京第五十一集建筑瑰宝 古乐传奇智化寺的光阴故事)

在北京朝阳门与建国门之间,距离东二环路二百米的禄米仓胡同,有一座红墙黑瓦的寺院,山门两侧,摆放着一对历经沧桑的石狮子,山门门额上有五个字——敕赐智化寺。

在古代,“敕赐”是一种特殊的礼仪,代表着皇帝的恩宠和威严。再仔细看,山门上有国务院一九六一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

看似低调寻常的智化寺却是北京市内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故事还要从570多年前,明正统九年讲起,山门上敕赐的皇帝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享受“敕赐”的人是明英宗宠信的司礼监太监王振。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北方蒙古瓦剌入侵,王振支持英宗御驾亲征。结果英宗被俘,明军覆没过半,王振被杀,史称“土木之变”。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辟,追念往事,在智化寺西北角为王振立 “旌忠祠”,塑像纪念。此后,智化寺数百年间香火不绝。直到清乾隆七年(1742年),监察御史沈廷芳路过禄米仓胡同,见智化寺善男信女出出进进,热闹非凡,甚为不妥,上奏乾隆皇帝,仆灭王振塑像,拉倒石碑,智化寺由盛转衰。

看似劫难,却让这座寺院在此后的岁月里,未曾经历官方大规模的重修和改建,依旧保留着最初的建筑风格。

1992年,智化寺原址上成立北京文博交流馆,这里成为文博信息交流的窗口。北京文博交流馆副研究馆员杨薇介绍——

杨薇:它是北京市内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其实明代建筑北京有很多,比如故宫里就有不少,但大多是单体建筑。现在的智化寺虽然仅保留下位于中轴线上的四进院子,但也属于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群。

智化寺的彩画整体颜色以青绿为主,没有过多的色彩表现,旋花的中心是大规模的贴金,这也是明代建筑的最直观的特点。

智化寺的彩画用色深沉华丽,曲线舒朗柔和,充分体现了明早期彩画的特点。除了彩画,我们还可留意智化寺殿宇的柱子。

杨薇:在如来殿万佛阁面前我们可以感受到明代的建筑风格,比如柱子不是直矗矗地戳在地上,而是往里面倾斜。柱子高矮也不同,越往中间越矮,术语叫“侧脚”和“升起”,它是有高度变化的。近距离观察柱子可以发现它不是一个圆柱体,有些像“削肩膀”,柱子两边均有一些弧度。明代追求自然,不要愣愣地戳在那儿,要在细节上进行装饰和改造,追求优美的感觉。

暖暖的阳光,静静地照在智化寺如来殿里,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传承人胡庆学介绍——

胡庆学:1953年,我们的第26代师傅法广在经橱里发现了清代康熙33年的第15代艺僧容乾祖师抄的《音乐腔谱》。据我们历代祖师讲,自从建庙之初就有音乐相随。相传建寺者王振,他把宫廷的礼仪音乐移入到智化寺中。在智化寺后边还有一个演乐胡同,演乐胡同在明朝是教坊乐工的一个集散地,明朝在宫廷里服务的文艺工作者都在这个演乐胡同工作。王振当时权倾朝野,他非常有可能直接把教坊乐工直接招到寺庙里来供他享用。

“京音乐”在50年代被发现后,记载中的39首乐曲我们还能演奏。

智化寺京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从明代宫廷传入智化寺的那天起,由于智化寺本身的封闭性,艺僧们严格按照“口传心授” 的方式代代传授,既不受其他音乐的影响,也防止音乐的外传,正是这种极强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让京音乐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胡庆学:我们用的曲谱是工尺谱,这是中国独有的记谱方式,它只记录了乐曲的大体框架,没有体现在谱面上的是“阿口”,其中的血肉和灵魂必须要经过师徒授受、口耳相传。传承至今已经27代,579年,期间从未间断,风格无损。

但它记录的东西并不止于明代早期,甚至有更早的元曲、南曲、北曲,它记录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音乐的样子,所以才称得上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每次雨雪过后,禄米仓胡同晴天朗日,智化寺殿宇顶上黝黑的琉璃瓦越发闪现出沉静的光泽,映衬着瑰丽的彩画和静默的红墙,透露出一丝神秘气息,古老的智化寺像是一位不事张扬、大彻大悟的隐者,默默无言,又一直讲述着光阴的故事。

资料来源:北京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