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坡,是北京人再熟悉不过的后花园。这两年,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野三坡百里峡、白草畔等景区外,“出现”了一个新网红——龙门天关。悬崖顶上的高空秋千,云梯悬空横放的步步惊心,官帽山主次峰之间的飞天索桥,能出彩虹的喊泉……刺激有趣的项目,让人流连忘返。
龙门天关位于保定市涞水县九龙镇,这里其实是个2002年就已开发的老景区。
龙门天关景区属于野三坡5A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万里长城两百口,龙门关口就是其中一口。龙门天关自古以来就是京都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景区有许多文物名胜遗留至今。现有的“大龙门城堡”“蔡树庵长城”“摩崖石刻”等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目沧桑的大龙门城堡东门长城遗址上,还可见卯镶门额“屏翰都寿”四个大字。
但是,从北京方向来的游客往往向左拐进入野三坡,却很少往右拐来龙门天关的。涞水县九龙镇大龙门村、北龙门村等20多个村庄都在景区附近,许多人家守着绿水青山,却只能靠外出打工和传统耕作来维持生活。
自东西部协作开始,北京市房山区与保定市涞水县建立结对帮扶后,房涞两地围绕旅游扶贫,因地制宜,先后投入京冀对口帮扶资金4600余万元,陆续实施了龙门天关、百里峡、南峪休闲康养等一批旅游扶贫项目。龙门天关全方位“升级”,包括新建上天沟及文化长廊两个门区、广场及配套设施,统一建设景区步游路、游客休憩节点及水景观。
如何让沉寂多年的景区再聚拢人气儿?需要“爆点”!
北京挂职干部、涞水县副县长隗功晋介绍,房山区结合自身丰厚的旅游经验,建议景区在突出历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推出符合来“撒野”的年轻游客喜爱的网红项目,比如高山秋千、步步惊心、高空吊桥等高空娱乐项目。果然,一炮而红,龙门天关景区和百里峡景区一起,双星闪耀野三坡。
2018年8月,龙门天关景区提升改造项目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3个月景区接待游客就达8万余人,比前一年全年接待的游客翻了两番,门票及综合收入300多万元。2019年游客总量更达到近20万人,实现门票及综合收入800余万元。周边的北庄村、太平村、北龙门村、大龙门村、杏黄村等5个行政村的200多个农家院游客爆满,当年创造社会效益700多万元,2019年创收超过2000万元。
隗功晋
走在大龙门村里,青石板路,青砖灰瓦,整村改建后保留着浓郁的乡村古建风情。街巷两边,都是各家各户改建的农家小院。永兴山庄,是村里乃至整个野三坡地区最早建起来的农家乐。小院不大,胜在热情亲切。中午饭点儿,客人几乎坐满。酥鱼、压肉、鸡蛋饼,桌桌必点。
女主人赵敏凤性格爽利,快人快语。“景区修好后,我们这儿的客人增加了一倍。”对自家经营的“野三坡第一农家院”,赵敏凤相当自豪。“以前生意也不差。但大家都是去野三坡其他景区玩,特意拐到我这儿吃饭。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村旁边就是龙门天关,来的游客多,我这儿的‘顺路’客人明显多了。”
“野三坡第一农家院”的服务员中,就有一位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打工。张显清见人总是笑呵呵的,干活麻利,客人一走立刻上前收拾碗筷。赵敏凤说,张显清不会说话,家里哥哥半身不遂,二人相依为命。他在农家院每月工资2200元,再加上各种补助、分红,就能解决家里的生活问题。
隗功晋介绍,对龙门天关的旅游扶贫项目,正通过“双带四起来”旅游扶贫模式,即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把产业培育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利益联结起来,把文化和内生动力弘扬起来,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脱贫致富之路。
景区改造运营以来,直接解决了80名村民在景区就业,工资每月最多可达4000多元,并间接扶持了周边300多户农户从事旅游服务。就连当地的农特产品销售都被带火了,野三坡“三宝”:核桃、杏仁、伏花椒尤其抢手。
按照旅游收益比例,河北旅投公司每年向县政府缴纳133.1万元旅游资产收益资金,主要用于九龙镇30个村150名贫困户人口公益岗工资补贴和1316名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补贴。此外,还有一笔土地流转收入。景区所在大龙门村山场及闲置土地均进行流转,惠及全村117户42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7户25人。
现在,来野三坡玩,“往右拐”的游客越来越多了。野三坡景区由原来的520平方公里拓展到700平方公里,辐射带动的贫困村由33个增加到71个。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金可 甘南
编辑:杨萌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