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足球(青岛足球百年史话⑯丨拉练千佛山)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志波 潘立超 褚乃健

近期走访的老一辈青岛球员当中,有不少人曾经陪伴山东足球队南征北战。早在1966年,进步神速的山东队就有望冲甲,但由于种种原因,以预赛第1晋级决赛的他们,未能继续前进。今年已84岁的王黎,就是当年的亲历者之一。

记者与王黎合影。

王黎1940年12月9日出生于青岛大港纬三路双福面粉厂宿舍,父母分别是面粉厂和国棉六厂职工。在兄弟姊妹7人中,他排行老二。小时候,王黎就经常在家附近的马路上踢一种“永”字牌的小皮球。后来就读于天门路小学(校址后来建成青岛十五中,即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前身)时,他获得了广阔的驰骋空间。

年轻时的王黎

1953年,上四年级的王黎,转学到了普集路小学,这里有更大的操场,他的足球水平进一步提升。1955年,王黎升入青岛七中,这是当年这所女子中学第一次招收男生。当时,学校有位叫沈蕴昌的英语老师,足球很好。1956年,他带领校队获得青岛市中学生足球比赛冠军。王黎就是主力球员之一。当年,王黎入选青岛少体校队,在第二体育场跟着知名教练杨昌、金天民学习。1958年,青岛体校成立,王黎进入足球班,成为青岛少年足球队主力球员,再次师从杨昌。那时候,杨昌经常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监督大家越野跑,这也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体能基础。

老山东队的合影

1958年底,在威海举行的山东省少年足球锦标赛中,青岛队获得冠军。赛后,王黎和戚文灏、曲礼新等7名球员,入选了山东足球队,并在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进行了4个月的集训,备战第一届全运会。随后,王黎带着父母准备的被褥,正式踏上了开往济南的火车。当时,宿舍在文化路省体育场,一个房间里,上下铺住着8个人,条件很苦。当然,更苦的是训练,那时候,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大运动量拉练,也就是折返跑爬10趟千佛山,有的队友累得直哭。但王黎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每次都是前3名跑完。

老山东队合影

王黎回忆,最初山东队因为起步较晚,在选材上受限较大,有的队员还是从排球队或者篮球队转型而来。当时山东队当中大部分球员人高马大,教练组也是有一些战术方面的探讨:“有的教练认为山东球员都人高马大,冲击力强,应该走两翼齐飞高中锋头球的路子,但有的教练认为应该走细腻的脚下传控路线,当时讨论了很久,直到现在,高中锋的打法一直都是山东足球的特色,我主要就是负责边路突破和传中。”虽然王黎身高只有1米68,但他兼具速度、技术、意识,百米成绩能达到11秒8,而且双脚可以左右开弓,获称“跑不死”。这也正是唐纪青、倪国英、杨忠祺、林仲琡等历任教练,都非常赏识他的主要原因。由于基础差、起点低、打法不统一等原因,山东足球队起初一直徘徊在乙级联赛。

老山东队合影

后来随着教练、球员的不断充实,球队水平也不断提升。1966年,在厦门举行的乙级联赛预赛中,山东队以全胜战绩获得了第1。王黎不仅是主力球员,还屡屡上演突破好戏。本来,决赛中山东队非常有希望晋级甲级联赛。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决赛没有进行,球队也暂停了绿茵征程。11年之后,山东队才终于晋级到甲级联赛。谈到当时球队实力提升,王黎回忆起一个细节:“教练倪国英兜里装着两包烟:中华和大前门,以前跟强队约球,跟对方递中华;后来别人找我们约球,教练就递大前门。说明山东足球在那个年代进步是很快的。”

后来,随着诸多年轻球员的加入,王黎作为老山东队的队员还能发挥余热,但长期的高强度训练也让王黎的膝盖有了较大的磨损,1972年8月,王黎结束了在山东队14年的足球生涯,回到青岛,被分配到山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从事包装工作。业余时间,他加入青岛外贸队,协助带队参加青岛市足球联赛,成绩名列前茅。

2002年,王黎正式过上了悠然的退休生活。和很多人不同的是,退休后,他很少再关注足球,而是把更多时间给了家庭。他经常感慨道:“足球在我年轻的时候带给了我很多的快乐,退役之后在外贸系统也走南闯北见了很多世面,人生在于知足,我有三个孩子都很孝顺,能安享晚年,真的很满足,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