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能赛过诸葛亮一个皮匠的建议)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普通的皮匠,如果合起来商量,就可以超过一个卓越的谋士诸葛亮。这句话表达了对群体智慧的赞扬和信任,也反映了对个人智慧的谦虚和怀疑。这句话的出处,据说是来自明代的一本小说。

明代有一个名叫罗贯中的人,他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他写了一本叫做《三国演义》的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这本小说中有很多英雄人物,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他以智慧、忠诚、仁义而闻名于世。他曾经为蜀国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计划,也曾经为蜀国指挥过多次战争。他被誉为"卧龙"、"孔明"、"诸葛先生"等尊称,被后人视为智慧和忠义的典范。

诸葛亮在临终前,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遗书。

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吾观天下之势,唯有汝之才足以辅佐后主,宜善用之。若有不测之事,可与姜维等商议。若姜维不在,则可与马岱等商议。若马岱不在,则可与张嶷等商议。若张嶷不在,则可与任何三个臭皮匠商议。但切勿独断专行,以致误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认为他的儿子有能力辅佐蜀国的皇帝刘禅,但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他先后推荐了四位能臣良将:姜维、马岱、张嶷和任何三个臭皮匠。其中前三位都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和忠实部下,而最后一位则是一个比喻,指代任何三个普通人。

诸葛亮死后,诸葛瞻继承了他的职位和遗志,成为了蜀国的大将军。

他尊重父亲的遗言,经常与姜维等人商议国事和军事。他也尊重父亲的教导,不轻视任何一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他曾经在一次战役中,听从了一个皮匠的建议,成功地击退了魏国的进攻。

那次战役发生在西元263年,魏国派出了十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蜀国。

诸葛瞻率领蜀国的主力,迎战魏国的中路军。他在绵竹设下了一个巧妙的埋伏,准备用火攻来打败魏军。然而,魏军的主将邓艾却派出了一支小队,绕过了诸葛瞻的埋伏,直接攻向了蜀国的都城成都。诸葛瞻得知后,急忙率军回援,却发现邓艾已经占领了成都的外围,只剩下一座城门还在抵抗。

诸葛瞻想要冲破邓艾的防线,进入城内,却发现魏军已经布下了重重包围,难以突破。他只好在城外扎营,等待机会。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个皮匠。

这个皮匠是从城内逃出来的百姓,他告诉诸葛瞻一个秘密:城内有一条地道,可以通向城门附近的一座寺院。这条地道是皮匠自己发现的,他曾经用它来运送皮革和食物。他说,如果诸葛瞻能够带着一些精兵,沿着地道潜入城内,就可以偷袭邓艾的后方,打开城门,让主力军进入。

诸葛瞻听了皮匠的话,觉得有些可信,就带着一些亲信士兵,跟着皮匠走进了地道。

果然,他们顺利地到达了寺院,趁着魏军不备,突然发动了攻击。他们杀死了守卫寺院的魏军,打开了城门,放进了主力军。邓艾见状大惊失色,急忙调兵抵抗,却已经不敌诸葛瞻的奇袭。他只好率领残兵败将,逃离了成都。诸葛瞻成功地保住了成都,并且俘虏了邓艾的妻子和儿子。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一句出自小说的名言。它告诉我们,智慧不是个人的专利,而是群体的财富。我们应该尊重和利用群体智慧,不要自以为是或孤芳自赏。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可能有最独特的见解和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智慧成为人间的美好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