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军人最大的奉献不是牺牲,而是胜利!- 铁原阻击战(中)》
楔子六十三军一共三个师,被打残了两个,如果全军最后的预备队187师再撑不住,傅崇碧大概只好自己带军部顶上去了。
在第五次战役的开局,187师打得十分出色。作为军主力,该师在进攻临津江,突破雪马里的战斗中打得异常凶狠。面对“联合国军”重点设防的临津江防线,师长徐信一改志愿军擅长夜战的特点,制定了一个白昼渡江的作战计划,亲率主力561团率先突击敌军防线。187师在敌前隐蔽极好,渡江动作极快,充分利用了敌军措手不及的短暂时间,过河即全力向前穿插。尽管敌军随后用飞机迅速封锁渡口,但已经过河的187师、189师等部队全力前插,使敌方十几公里的防线崩溃。这一战,六十三军重创英军29旅,全歼格罗斯特营和一个炮兵队、一个坦克连。在志愿军左中右三路进攻部队中,左翼的63军进展最为顺利,十九兵团通令嘉奖并授予187师“猛插分割”锦旗。彭德怀司令员通令表彰187师:“这种勇敢穿插分割的精神,值得各部学习,特予以通令表扬。”
但是,正因为突得靠前,撤退的时候187师比其他部队也就更加艰苦。在到达北汉江的时候,187师的官兵惊讶地发现,尽管自己一刻不停地行军,但美军部队竟然先一步已经到达了江边,一个美军军官正在上游组织部队徒涉渡江,美军的侦察机就在江面上盘旋。双方机动能力的差距暴露无遗。
接到侦察员报告的师长徐信显然面临着极严峻的考验——如果等待黑夜的到来,部队在江南很难不被敌军发现,几个小时就可能遭到合围。如果消灭面前的美军再渡江,敌军数量不少,又有装甲部队伴随,这将是一场极艰苦的硬仗,已经弹尽粮绝的部队,恐怕很难完成任务。
在艰难中徐信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部队卸下伪装,大摇大摆地渡江!
志愿军的军事素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整一个师缺粮少弹的部队,镇静地排成整齐的队伍,如同阅兵一样在美军的武器射程内开始了渡江!美军无动于衷——无论空中还是地面的美军,都把187师当成了南朝鲜友军。
187师渡江的时候,留在最后的,是炮兵。徐信将炮兵留在南岸,目的是一旦有变,就把残留的炮弹全部倾泻到上游渡江的美军头上,把整个战场搅成一锅粥,以炮兵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大部分步兵脱离战场。徐信自己也留在南岸,和炮兵在一起。幸而,美军对此毫无觉察。187师幸运的把炮兵部队也带回来了。
再说回来1951年6月9日的铁原阻击战,189师、188师经过十几天的血战,部队已经减员到无以为继的地步,不得不后撤休整。打到这个时候,志愿军在铁原前方的防御空间已经基本被用光,整个阵地只剩了窄窄的一条。而且在前面的战斗中,187师兵力不断被抽调增援,现在师长徐信手里实际上仅剩1个团的兵力。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单靠阵地防御已经挡不住正面的美军装甲部队了,怎么办?
从5月29日打到6月9日,战斗已经进行了十二天,离志司要求的“十五天”阻击期限至少还有三天。在铁原城里打巷战吗?但志司给六十三军的命令是阻击美军于铁原之外,而不是在铁原和美军据城而战,那将使铁原对志愿军的战略转移失去意义。
六十三军的任务是防御阻击,而不是固守某一阵地,徐信师长琢磨着志司和兵团的作战要求——守不住,就不守好了,只要不让美国人进攻就可以完成任务了嘛。不让美国人进攻?怎么可能?徐信的办法是——反攻。
志愿军的反击通常选择夜间进行,但是美军在五次战役中已经打得“成了精”,对于志愿军的夜袭作战准备十分充分。他们每到晚上,必要收缩阵地组织夜间防御,在面对志愿军的一面,美军则摆出了非常特别的一种防御阵型:用装甲部队的战车围成环形,外面放上蛇腹铁丝网,将炮兵和探照灯部队放在中间,形成一座钢铁的移动城堡。这种移动堡垒的位置,通常设在比较开阔的地势上。夜间,美军不断释放照明弹,照亮周围,使志愿军夜袭的企图面临着极大困难。
徐信师长的作战计划把步兵放在了二线,并不准备让他们利用黑夜去靠近美军阵地。他真正想用来反击的主力,是六十三军的炮兵。除了187师的火炮,六十三军军属炮兵团辖3个炮营,1个火箭炮营,还有一个装甲汽车队。由于组织得当,63军在后撤途中带回了大部分重型火炮,傅崇碧已经把剩余的军属炮兵全部配给了187师。
徐信的看法是,美军的钢铁城堡固然坚固,但是如同曹操建了连环舟,固然安稳,但也把自己拴死在那里了。我们的炮兵原来不好打它,是运动不上去,现在铁原都打到了自家家门口,我们把前线的迫击炮集中起来,加上军部的火箭炮,拉上去就能进入射程,不设炮兵指挥所了,也不要瞄准了,那样大的目标,打着什么算什么,给他来个一锤子买卖好不好?等把它打毛了打乱了,我的步兵上去再干它一家伙。
反击在6月10日夜间打响,出击的炮兵部队一线配置迫击炮,二线配备“卡秋莎”火箭炮,在步兵掩护下悄无声息地进入美军“钢铁城堡”对面的阵地,因为志愿军部队已经几天没有成建制的炮火反击了,美军只对中国军队的步兵袭击作了防范。凌晨2点,由一门120毫米迫击炮发射黄磷燃烧弹指向,六十三军炮兵各自为战,在最短时间内把炮弹打光。对面美军上百辆坦克围成的营地顿成一片火海。猝不及防中美军准备第二天进攻的弹药被志愿军发射的火箭弹点燃,剧烈的殉爆造成了比志愿军炮击更壮观的爆炸。
这次突袭,就是“一锤子买卖”,炮弹全部打完,否则留下来也只能是累赘。一轮炮轰之后,187师的突击队乘着美军混乱之际,对美军营地发动突袭,外围防御的坦克反而成为美军逃离的绊脚石,突击队员直接把手榴弹丢进残存的美军营帐之中。
1951年6月10日,当傅崇碧接到志司的电话,告知六十三军已经完成阻击任务,可以撤出阵地休整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多次确认后才长长吁出一口气。临危受命的六十三军到底没有辜负志愿军司令部的重托,以弱势兵力和与美军相比极不相称的火力,把当时包括几乎所有世界主要军事国家最精锐部队的“联合国军”死死挡了十四天。
当六十三军从铁原撤下来的时候,志愿军主力己经休整完毕,在铁三角底部的伊川地区重建了稳固的防御体系,在三八线严阵以待了。而此时美军的进攻也已经是强弩之末,所有的参战士兵都精疲力尽,曾有多次遭到志愿军夜袭的时候,美军连哨兵都在呼呼大睡。悍不畏死的中国军人,刁钻的战术,崎岖的道路,滂沱的大雨,美国兵从来没有打过这样艰苦的仗。
蔡长元的机动防御最大地削弱了美军进攻的势头,张英辉的棋盘大阵让美军如同破裤子缠腿般步步难行,徐信的反攻让美军猝不及防吃了大亏。随着志愿军主动撤出阵地,“联合国军”进入了只剩残垣断壁的铁原城,但是进攻的战机已失,敌我双方均转入防御。多年后,李奇微在回忆此次战役时,也不得不在回忆录中无奈写道:“敌人再次以空间换取了时间,并且在其大批部队和补给完整无损的情况下得以安然逃脱。”
假如六十三军在铁原没有阻挡住美军,志愿军可能会全线退守鸭绿江,甚至新中国的工业命脉所在地东北也将受到严重威胁,朝鲜半岛的历史进程将因此而改写!但历史不容假设,铁原阻击战让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的对峙战线又重新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第五次战役随之结束。
6月29日,铁原之战结束十几天以后,“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上将给朝鲜人民军最高统帅金日成大元帅、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总司令发来了公函,希望双方开始谈判:“本人以联合国军总司令资格,奉命与贵军谈判下列事项:因为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停战会议,以停止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及武装行动……”李奇微不情不愿地举起了橄榄枝——美军也打不动了。从此以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再也没有做过全歼志愿军主力的作战计划。
朝鲜战争进行了一年,美国除了近九万名美国青年伤亡之外,耗费的金钱已达一百亿美元之多。这比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年的耗费多一倍以上,约相当于其整个二战时期全部损失的三分之一,致使1951年美国军费开支增加到六百亿美元,这个数字意味着每一个美国人平均需要负担三百多美元。战争中美军每月平均消耗的物资达八十五万吨,这相当于美国援助北约一年半的物资总量。美国在朝鲜集中了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海军的二分之一,总兵力从战争初期的四十二万人已经增加到七十万人,尽管这样,依旧感到在与中国军队作战时兵力不足。这一切,对战略重点在欧洲的美国来说,绝对是一种战略上的本末倒置。
一个月之后,板门店谈判正式开始。和平开始在朝鲜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度露出了曙光。
就像美军不会在铁原无缘无故的停止前进一样,和平并不会自然而然的到来,最终的谈判结果依赖于双方的战场实力——比如淞沪战役中陶德曼斡旋的所谓和平,一切条件在当时中国军队无法对抗日军进攻的前提下都烟消云散——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
“联合国军”首席谈判代表乔埃叫嚣以“实际的军事考虑和军事效能”为基础的“海空军优势补偿论”,即所谓非军事区域的划定要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美方的海空军强,其“优势”必须在地面上得到补偿 —— 其逻辑正如70年后被中国痛斥的“从实力地位出发”,这是美国多年来一以贯之的霸权论调。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作战双方没有对等的实力,和平谈判在战争中无法得出平等的结果。
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刚开始进行的时候,躺在汶山附近军用帐篷中闲得发慌的西方记者们开始以赌博解闷,他们赌博的内容之一是:停战谈判需要多长时间?有人说弄不好就得一个月;立即有人愿意出重金赌另一个结果:谈判时间不会超过两周。
但事实上,谈判一开始就进行的非常艰难,历时半个月(1951年7月10日至7月26日),在双方代表团大会第10次会议上,双方才仅仅对谈判议程达成一致。这时候距离最后一次谈判结束,还要整整两年。
在这两年中,朝鲜战场上密集地部署着两百多万人的大军,双方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谈判期间并没有停止战争,在双方的接触线上,无时无刻不发生着阵地对攻战。其中一次著名的战斗发生在一个叫上甘岭的小村庄附近,双方投入兵力的密集、弹药消耗的数量之大,以及官兵伤亡的数字之巨,都是史无前例的。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战争停战协定正式签字。根据停战协定中“签字以后十二小时正式生效”的条款,在签字后的十二个小时内,整个几百公里的战线上,空前猛烈的枪炮声撼天动地。曳光弹、照明弹、信号弹把整个朝鲜半岛的天空打得通红,宛如这里又开始了一场新的大规模的战役——战争的双方都要在最后的十二小时内把前线的弹药消耗完毕,还要通过火力证明自己的不屈斗志。
27日晚二十二时,战线突然沉寂下来,慢慢的,双方官兵从战壕中探出头来,然后一起欢呼。朝鲜战争终于结束了。
毛主席在1953年9月12日发表了名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的讲话,他说:“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早年间,他老人家还说过另外一句话:“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过去是,现在依然。
参考资料《朝鲜战争》,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铁在烧》,萨苏(著),人民出版社,2011-1;《铁在烧》,央视纪录片,2015-12;《抗美援朝战争史(修订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著),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2;《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6卷),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著),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01;《李奇微回忆录 The Korean War》,马修·邦克·李奇微(著),新华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