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不想要的后半生,我和我不愿意和解的自己。你们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里又丧又美丽。”--豆瓣电影高赞简评
8月25日,《海边的曼彻斯特》在中国内地上映。
这是一部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电影,但并不是一部你一开始就容易看进去的电影。
我喜欢电影的名字,它的英文原名是Manchester by the Sea ,整部片子的基调就像曼彻斯特小镇冬天的灰色海水一样,有种平静的伤感。
影片的主角是一名叫李的颓废压抑的修理工。
在得知哥哥乔伊去世的消息后,李从波士顿回到了故乡——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乔伊的后事。根据乔伊的遗嘱,李将会成为乔伊的儿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
故事的主线是李和帕特里克叔侄间从有点陌生到逐渐了解信任的相处过程。而暗线则是对李曾经的生活和如今变得如此颓丧的原因的叙述。
作为帕特里克的监护人,李打算将帕特里克带回波士顿,而帕特里克则不愿意离开家乡和自己的朋友们。
侄子不理解叔叔为什么不能和他一起留在家乡,李只是一名修理工,哪里找不到工作呢。但对李来说,曼彻斯特却是一片不能久留的伤心之地。
多年前,他在这里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他的一次过失,使得自己的三个孩子全部葬身火海,妻子亦因此而离开了他。
这成了李无法渡过的人生劫难,影片里,他沉默地克制自己的悲伤,留给外部世界的永远是一副行尸走肉般的模样。
他选择了将过往发生的一切冻存在自己的心里,而这样生活的代价,就是自动屏蔽了一切人间烟火。
记得有一个场景是李送侄子去女友家做功课,侄子为了能和女友在屋里多亲热一会,让他拖住女友的妈妈聊天。可他却全程不发一言,面对对方拋过来的话题,也是直接一句话就将其终结。
如果你不知道故事背景会觉得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可了解李的遭遇后,你就只会觉得心疼。
他太痛苦,以至于连应酬一下陌生人的聊天都觉得是种负累。
李因为哥哥的后事重回故乡,而那些被封在心底的记忆也重新喷涌而出。他在酒吧喝醉,故意找人打架,以疼痛感缓解自己无能无力的悲伤。
直到影片最后,李似乎也没能走出这片人生的阴影。侄子得到了失踪已久的妈妈的照顾,李也不用留在让他伤心的曼彻斯特,他将再次返回波士顿,将回忆和痛苦深藏,背负着遗憾继续生活。
说到底,这部电影是反鸡汤的。没有解脱,没有救赎,有的只是生活最原始的样貌。
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谁不想成为驾驭生活的强者,但总有人跌倒了,却没法立刻站起来,甚至要搭上余生去为曾经的遗憾买单。
就像豆瓣上有人说的,“生活像是曼彻斯特的雪,干燥而冷硬,无情地嘲笑着折磨着裹挟其中的每个人,将最后一点温暖掩埋于六尺之下。”
我们总觉得,人生就要时刻向前看,可对于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来说,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残忍。
犹记得大学时,好朋友和谈了七年的男朋友分手了,男方劈腿,女友痛不欲生。
每每和我讲起,眼泪就扑漱漱地流下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茶饭不思,上课也精神恍惚。
我不理解,对方是个渣男,越早分手越值得庆幸,找新的就是了。
我说了很多安慰和鼓励的话,劝她别浪费时间,努力上进。
直到几年后,自己经历类似的事情,才发现,在别人心痛难忍的档口,催着别人赶紧站起来往前跑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
就好像,再难过的事情你也必须让它过去,否则就是失败者的模样,就是不争气、没出息。
明明心里就很痛了,却还要装作没事的样子笑对生活。
影片里还有一个片段,李在故乡遇到了已经嫁为他人妇有了新宝宝的前妻兰迪。
兰迪泣不成声地说着她多后悔当初对Lee说的那些恶毒的话,说她知道彼此的心都碎了,说她不希望看着他再游荡着,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李颤抖着说,你不明白,我心里什么都没有了。
这种感觉特别像我认识的一对失独老人,脸上常年不见笑颜,虽然仍照常吃饭工作,却总觉得身上没有了一点希望和快乐的气息。
原来,人生有很多痛苦是根本走不出来的,也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一句“一切都会变好”来安慰自己。
痛苦如影随形,我们甩不掉,忘不了,那就承受好了。
想起影片结尾的时候,李握紧拳头,低垂着头,眼眶发红,说着 "I can't beat it. Ican't beat it. I'm sorry."
他无法打败悲伤的往事,无法战胜生活曾给他的苦痛。
但这不就是真实的人生么,我们都曾深陷泥潭,走出来,固然是幸运的事,而走不出来,就让我们在破碎中又丧又美丽吧。
编辑: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