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宝丽金(老街故事Vol1花楼街谱曲百年的冰与火之歌)

刚刚过去的5月,兰陵路将“被拆迁”的消息,涌了出来。而涌向这条老街的人群里,有的是如常生活的节奏,有的是连忙打卡的纪念。在一些无奈的叹息声里,听到了大家对老武汉记忆的不舍,与保护大武汉历史印记的强烈。

随着时间推移,“物不是人亦非”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时代的产物,在滚滚浪潮里退去,而我们,也被时间推着去忽略、去遗忘。蓦然回首,许多事物已然远去,有些遗憾无处可诉。

新与旧的更替,是永恒的命题。新生与老去,都在时间的长河里,或早或晚地设置好议程。我们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但在那些记忆中、怀念中的痕迹完全消散之前或已然消弭之后,至少,还能一起缅怀。

于是,乐活菌有了关注“老街”的想法。而第一个故事,就选在存在感已不太强的「花楼街」。

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

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

在《汉口竹枝词·歆生路》里,“花楼街”曾是这般繁华。

歆生路前花楼街、歆生路后花楼街......

当年的歆生路,与太平街一道,有了“江汉路”响当当的名号。

而当初的花楼街,也在时光辗转中谱下历经百年的“冰与火之歌”。

#1

「此」花楼与「彼」花楼

关于花楼街的文字记载,最早应该可追溯至1861年。

在江汉路形成有关资料中,这样说道:“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街(江汉路)由土路改建成碎石路,向北延伸至花楼街口。”

▲ 花楼街的石板路 (柳娜 摄)

来源:武汉地方志网站

如此看来,地缘因素也好、历史因素也罢,花楼街与江汉路,早已有了“绑定”关系。

而说起花楼街的来历,有一个说法广为流传。

明朝末年,在武汉关、苗家码头一带的江滩边,小买小卖、打铁等营生者在此集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街。其中,有一位姓张的孝子,因感其孝行,街坊们在其死后,于街头修一过街楼,内供孝子牌位。而这座过街楼,因修有雕花图案的栏杆,于是被称为花楼街。

▲ 花楼街辅记地界碑 (韩如晖 摄)

来源:武汉地方志网站

直到1851-1861年(清咸丰年间),北边发展出一条与其平行的街道,当时沿花楼街之名,也叫做花楼街。为避免混淆,便将前者冠以”前”字、后者冠以”后”字,也就有了“前花楼”与“后花楼”之分。

按照《百姓看武汉·百姓里分》中的描述,如今的黄陂街即是曾经的“前花楼”,而现在的花楼街则是“后花楼”。

《江汉区志》也记载着,花楼街为百年老街,平行于中山大道与黄陂街之间,东起江汉路、西抵民权路,俗称“后花楼”。

▲ 黄陂街街景 (摄于 2022.06)

而依照民间说法,除了“前花楼”与“后花楼”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中花楼”,即正对磨子桥的巷子,名叫“熊家中巷”。

时至今日,顶着“花楼街”之名的,只剩下那段长约1.1公里的路途了。

#2

「繁」花楼与「简」花楼

花楼街,在很长的时段内,见证着人来人往、城市繁华。

清朝时期,康熙年间设立的汉口猪行,雍正元年建成的广益桥清真寺(寺周边清真牛羊肉食品闻名三镇),光绪年间开业的三镇第一家科学仪器馆,以及清末的三镇第一家呢绒业商店,都在诉说其商业之繁荣。

▲ 今花楼街附近清真寺 (摄于 2022.06)

民国时期,孙武1913年在歆生路与花楼街交汇处建起的楼外楼(后称人民饭店),是武汉最早拥有电梯的豪华旅馆;民国10年,汪玉霞食品厂在花楼街增设分厂;20世纪20-40年代,此处聚集着众多“老字号”,以挂炉烤鸭、红烧紫鲍为特色的悦宾大酒楼,菌子油、辣椒油出名的九如斋,汤包诱人的老四季美,烧梅、锅贴可口的顺香居,糊汤粉闻名的田恒启,还有邹协和金号、恒太昌海味号、胡开文香墨、华华绸缎公司、天真童装店、四达瑞茶庄、金同仁中药号等。

▲ 邹协和银楼原址

来源:武汉地方志网站

建国后,沿街老房及街道多次改建,建成了开放型交通路集贸市场;1996年,佳丽,万达两大商业广场兴建,花楼街也换上了新样貌;2000年,江汉路改造,黄陂街、花楼街成为重点改造地之一。

▲ 来源:武汉地方志网站

花楼街,也在特定时段内,见证着加减算法、城市演进。

▲ 江汉路步行街开街盛况 (周光宇 摄)

来源:武汉地方志网站

数十年前,佳丽广场、万达商城、江汉路步行街未建之时,花楼街仍保留着那个时代的样貌。

那时候的花楼街,有着密集而有序的居住生态,与承载着老武汉味道的“里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花楼街片区有60多条老里分,曾占全武汉200余条里分的四分之一还多),也是历史文化建筑之集大成者。

▲ 花楼街双陆里 (黎德利 摄于2007.08.14)

来源:武汉地方志网站

▲ 德元里 (王炎生 摄于2006.12.19)

来源:武汉地方志网站

只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这里面临着不可逆的“简化”与“优化”。

2003年7月,见证花楼街商业繁盛的维安里,被拆除;2007年9月,经历争议后,花楼里仍然被拆除;2010年3月,为给地铁建设让路,从昔日的楼外楼(老人民饭店)至悦新昌绸布店,全部拆除;同年,因花楼街片旧城改造,被拆除的还有双陆里、惠和里、德元里......

▲ 维安里联排屋 (董玉梅 摄于2006.02.26)

来源:武汉地方志网站

▲ 拆除时的花楼里 (黎德利 摄于2007.09.06)

来源:武汉地方志网站

生成里、方正里、笃安里、皮业巷(施洋故居,电影《风暴》取景花楼街皮业巷5号<后为9号>)、羊台子巷,许许多多的老里分已从地图上消失,曾经繁华而烟火的花楼街,渐行渐远。

#3

「冰」花楼与「火」花楼

如“火”般热烈盛开,亦如“冰”般冻结消融,这样的比喻,放在花楼街身上,再恰当不过。

站在“1130m”总长的花楼街路牌之下,信步从北走到南,这种体会便更为强烈。

北端的300余米,夹在江汉路步行街、武汉悦荟、印象城、宝丽金之间,体会着属于“江汉路大磁场”的人流如织。火锅、韩餐、炸鸡、奶茶、小吃,沿街商铺或热闹或安静地挺立着,就连起家于花楼街的“江汉路煎包一绝”,也搬到了悦荟(曾经的万达)。

而自民生路开始,往南的花楼街,则像步入了画风骤变的另一重慢时光空间。水果蔬菜、肉铺、栀子花、早餐店、水产、五金、小超市、服装摊子、理发店......年轻男女、武汉大妈、爹爹婆婆、自行车、电动车,夹杂叫卖声、聊天声、音乐声、小孩子的笑声等等,伴着沿路后移的“老房子”,仿佛置身于上世纪的老武汉。

民权路附近的广益桥清真寺牛羊肉店还开着一些,但从民权路往南的剩下300余米的花楼街,则已经变了模样,成为被围住的“征收拆迁区域”,处处是断壁残垣,有些门户上还贴着落款为不同时间的“征收受理通知书”。

对于时代的变迁而言,“后花楼”时期像“火”,“今花楼”则似“冰”。

对于商业的繁荣而言,花楼街北段是“火”,花楼街中南段是“冰”。

对于老武汉味道、人间烟火气而言,花楼街北段是“冰”,花楼街中南段是“火”。

写在最后:

数百年的花楼街,见证了数百年的世事变迁。

数百年的花楼街,历经了数百年的跌宕起伏。

记忆中的“花楼”已渐远,谱曲百年的“冰与火之歌”仍在继续。

图 & 文 | BEHEY

(特别标注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