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人家(精品民宿40之巴渝民宿 大巴山森林人家的品质提升)

“巴山背二哥,苦处比谁多;七十二道脚不干,狗儿坪、磨人坡、一步一步慢慢梭,饿了啃个冷馍馍。头顶一线天,脚踏鬼门关,夜晚歇岩洞,泪水流成河。”这首广泛流传于大巴山脉的歌谣,正是地处十万大山深处的重庆市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人昔日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2020年8月18日,依靠城口县兴田村巴渝人家乡村旅游项目脱贫的春隆宿老板唐太友与妻子、孙女在自家民宿门前合影。邓蕊 摄

兴田村地处重庆渝东边陲大巴山腹地,位于重庆市城口县东南端,与巫溪县土城乡接壤,海拔在1200-23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高达91.8%,有着“小张家界”之称。4个村民小组206户,散落于幅员面积78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是重庆市及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最落后的特困村之一。2010年,兴田村有贫困人口79户2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1%,直到2014年建档立卡时,仍有贫困户19户72人,贫困发生率为8.7%。

2011年,按照城口县委县政府“旅游扶贫”的战略部署,兴田村开始了异常艰难又卓有成效的“旅游扶贫”探索之路。在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下,一户户颇具特色的“森林人家”民宿休闲屋“破茧而出”,远远近近的游客纷至杳来,世世代代积弱积贫的“特困村”一跃成为声名远播的“网红村”。

兴田村巴渝民宿是城口较早、较为成功的大巴山森林人家示范项目之一,也是重庆市“以房联营”的首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通过民宿公司、集体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的“共建共享、以房联营、以地入股”模式,实现利益联结。共建共享,即农房改造建设费用由民宿公司和贫困户共同承担,其中贫困户以扶贫搬迁、农房整宗地收储等财政性补助款和自筹资金量化投入入股,收益分配向贫困户倾斜。以房联营、以地入股,即在保障农户自住和尊重意愿的前提下,民宿公司、农户将原址改造多出的住房用于民宿,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共同经营、管理和维护,按照比例组建项目公司,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保障贫困户更多分享民宿增值收益分成。

巴渝民宿项目总建筑面积2486.17平方米,居住用户10户,房间数量111间,可接待人数207人。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为扶贫民宿,建设用地面积7023.9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95.59平方米,退出农村建设用地2795.68平方米,房间数量67间,可接待127人。该项目于2016年5月动工,同年12月完成并试营业。

同时,巴渝民宿贯彻乡村民宿设计理念,采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式,在建设中保护和利用当地原生态景貌,尊重和体现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习俗,体现了城口极富地域特征的火塘文化。目前东安亢谷的5栋巴渝民宿——日月宿、春隆宿、夏遨宿、秋赋宿、冬寿宿,每到夏季都成为达州、万源等地游客避暑休闲、旅游养生的圣地。

当年的建卡贫困户、现巴渝民宿之一的春隆宿老板唐太友一家,过去依靠务农、养蜂和采草药维持生计,有时全家只能依靠一年3000多元的收入维持生计。数年前唐太友因上山采药途中意外摔断肋骨,因残致贫,夫妻二人还要供养两位老人、两名子女,生活十分艰难。随后通过政府耐心地为其做思想工作,唐太友一家人通过异地户搬迁从东安镇兴隆村搬到兴田村,并被纳入巴渝民宿扶贫项目,通过宅基地交换和一系列扶贫政策,2016年底,唐太友夫妻二人经营起了巴渝民宿。春隆宿除自住3间房外,其余9间房用于经营,可接待游客数50多人。作为城口县大巴山森林人家的精品民宿4.0版本,兴田村巴渝民宿的品质较好,收入也较为可观。

“旅游旺季时,我们还要请人帮忙打杂。”借助乡村旅游,日子慢慢好起来的52岁的唐太友脸上一直挂着笑,“去年我家民宿纯收入8万元,看着未还清的贷款越来越少,心情也更好了。”

按照约定,随着贫困农户在民宿旅游产业中获得收入,逐渐产生自我“造血”能力,可以在共建经营3年后以经营性收入逐步回购巴渝民宿公司所占的产权和股份。在此过程中,房产和土地也在不断增值,增值所形成的预期价值由农户享有,农村只需按照当初双方股份核算所形成的借贷款额进行支付回购。

兴田村巴渝民宿在农村土地房屋制度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塑造扶贫品牌、彰显社会效应等方面初见成效,唤醒了乡村资源、要素和主体,促进农房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