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大厦网上书店(书香满城)

原标题:《京城淘书记》

说起在北京的文化生活,自然少不了逛书店这项活动。与时下网络购书方式的便捷相比,到实体书店购书似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种淡出倒并不是完全出于对文化的忽视或是对书籍的淡漠,毕竟,图书网购之风的盛行,的确很难激起人们走进书店的热情和动力。然而,在北京,到实体书店淘书依旧是一项值得拥有的生活休闲方式,之所以这样说,理由只有一个,它能给你带来网购图书所无法企及的独特体验。对此,笔者愿抛砖引玉,结合自己的淘书经历,说说我记忆中的北京的书店。

先睹为快的尝鲜之地

到实体书店淘书的第一大乐趣就是“尝鲜”。纸质图书进入市场,通常最先亮相的地方就是综合性的新华书店。我就有每隔一段时间到新华书店了解最新图书上架情况的习惯。北京城内最大的书店要数位于西长安街上的西单图书大厦了。“西单图书大厦”只是流传于人们口头语言表达中的说法,其实它的全称叫“北京图书大厦”,1998年5月竣工,总面积25000平方米,是当时全国最大、亚洲第一的图书大厦。走进西单图书大厦,就像来到了书籍的海洋,每当我置身于那个特殊的场域,看到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在认真选书,仔细读书,看到收银台前那长龙似的队伍,总感到无形之中受到了社会这所大学的教育与熏染。这一场景在城里的王府井、中关村、亚运村图书大厦也同样可以看到。

与上面所说的这类综合性的图书大厦不同,还有几家专门经营人文社科类图书的书店,也是我时常光顾的地方。比如,位于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的三联韬奋书店,共有地上和地下两层;位于商务印书馆大楼南侧的涵芬楼书店,店名由启功先生题写;位于蓝旗营公交站附近的万圣书园,店内面积虽然不大,但可以说顶天立地都摆满了书。此外,还有一些是专业门类的书店,比如,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院内的人教书苑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它们以销售教材、教辅和一般教育图书为主。

踏入这些“尝鲜之地”的大门,你便会被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所吸引。在这里,你会第一时间直观地了解当前图书市场的最新动态,不论是近期的主题出版物,还是各类书籍排行榜。

老旧图书的藏身之处

说完了“尝鲜”,再来谈谈“怀旧”。所谓的“京城淘书”,真正能实现每次“满载而归”的经历,莫过于逛老旧图书市场了。说到这类地方,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中国书店在灯市口、琉璃厂、雁翅楼的这几处分店。其实,这里的特价书或折扣书,往往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因年代久远而品相欠佳的旧书;另一类则是因供需错位而暂时“无人问津”的书,这类书如果单纯从品相上看,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十足的新书。正如曾听一位前辈学者说过,“书要送对人,它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到这些旧书店淘书,寻求的正是读者与图书之间的某种文化审美契合。由于这些图书大多靠旧书回收或出版社去库存渠道获得,因而,在图书的陈列方式上略显杂乱,往往并不是以主题分门别类放置,而多半是按图书的重新定价高低相对集中摆放。因此,想从这一排排、一堆堆旧书中找到心仪的图书,着实需要花费一番功夫。若是仍像过去在新华书店里那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会错过不少细节。

每次到这里淘书,我都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扫过每一本书书脊上的书名和作者名,并同时与个人已有的知识和阅历积累作快速匹配。每当看到有让我眼前一亮或产生强烈浏览冲动字样的图书,我便会将它从书堆中抽出。这便是淘书中的“核心工序”——觅书。像这类以卖打折旧书为主的还有纸上声音书店,它有两家分店,一家在西城区阜成门外的南礼士路上,一家在东城区东四南大街上。

到这类书店淘书,考验的不仅是眼力,更是耐力。逛旧书店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闲逛”,而是有条理地将这些旧书按顺序“一眼扫尽”,挑选后一次性集中购买。从我的淘书经验看,这些书店的图书更新流动速度很快,只要每隔一段时间去转转,都能看到许多新收购来的书。若是你上一次看中哪本书,可最后犹豫了一下没买,那等再来时,这本书很有可能就被别人淘走了。因此,到这些旧书店淘书,既要眼快,还得手快。

从地图上消失的名字

“尝鲜”也好,“怀旧”也罢,这都是在实体书店淘书带给我的独特情感体验。可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实体书店的经营也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一些个体小书店,往往难有“常胜将军”,有新开的,也就有关门的。记得大约十年前,在北四环海淀桥东南角有个叫“昊海楼”的地方,那里面都是些图书批发商自己开的小门面,他们主要在开网上书店,然后根据订单向全国发货。所以,每到傍晚时分,昊海楼前就聚集着各大快递公司的小货车。如今这里早已“改换门庭”了。

在北师大周围曾有两家小书店。一家是盛世情书店,在北师大东门外,过天桥后再往北走100多米。这家书店门面很小,一层不到十平米,地下一层的空间也有限,几排书架上都堆满了书。这家书店曾断断续续地开了关,关了开,几年前也彻底关门了。这也不奇怪,现在这些私营实体书店的生存的确压力重重,这一方面缘于价格不菲的房租,另一方面也和当下兴起的网络购书、电子阅读等方式有密切关系。记得去年在朝阳书市看到盛世情书店的一个摊位。

与当年在北师大东门外那个不算大的地下室相比,小小摊位略显寒碜,但陈列在几个小书架上的图书,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那份浓郁的人文社科气息。另一家是墨香书店,它原先在北师大北门外,占地面积也非常小,单单是人在里面行走就十分困难,若是想要蹲下来寻找摆在书架底层的书,更是费劲。我对那个书店印象最深的是,我曾在那里淘到一本195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凯洛夫的《教育学》。毕竟是陈年老旧图书了,那本书的纸张已经泛黄,书脊也有些脱落,而且书中的文字还都是繁体、竖行排列的。

曾经一度,墨香书店搬到学校内靠近大西门的学生宿舍的地下室,但几年前也关闭了。原先在北大西南门附近的物美超市地下室有个野草书店,后来它搬至蓝旗营公交站北侧一栋大楼的地下一层,店内大部分书能打对折。但最近一段,这个门店的图书订购方式已转为线上。书店老板微信的朋友圈每天都会更新有关新到图书的封面照片、文字介绍和折扣售价说明,在购书体验方面实现了可视化,让淘书者有如临其境之感。

总而言之,这几家曾经留下我足迹的小书店,如今都已成为从地图上消失的名字。而在这些实体书店的购书经历,已永久珍藏在记忆中。现在,每当我从书架偶然间打开一本书,看到扉页左下角写下的某年某月某日“购于盛世情书店”或“购于墨香书店”的字样,思绪便会随着这些文字飘回到过往的那个特定的时空之中。我以为,这不能不说是京城淘书经历带给我的难忘记忆。

品味实体书店的魅力

零零散散的记忆,不可能包罗万象,难免挂一漏万。但充斥在这些记忆中的一条永恒的旋律便是我所体会到的实体书店的魅力。当前,随着图书网购途径的日趋便捷,手握一部手机,通过App就可以自如地游走在云端,查询你想要找的书,并且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通过网购的方式购得这类图书的纸质版。

从这个意义上看,再到实体店去淘书,看起来反倒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一来费时费力,二来针对性也不强,很有可能到书店转了一大圈,一本心仪的书也没看到。但这些都不能作为轻视或是否定到书店淘书的价值和意义。淘书就是爱书之人接受文化熏陶的必修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获取新知,学习方法是自我修炼,所使用的教材正是由人类文明精华凝结成的图书,而这门课的教学空间就是实体书店。

淘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无限可能的未知之旅,更是一次让淘书者在瞬间发现自我本真的契机。凭空臆想对哪类书,或是对哪些主题感兴趣,或许一下子难以说出个所以然来,而当这些图书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时,你的兴趣是决不会说假话的。所以,每次到了集中淘书的那个半天就成了我充实和愉快的时刻。正如出版家聂震宁先生在《阅读力决定出版力》一书中所说:“去书店买书蕴含着许多我们网购难以享受到的用户体验……就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期待和期待的被满足感。你本来是去寻找一本已知的书籍,可是,你会在书店不期而遇大量的好书。”而这种体会是网购图书所达不到的效果。

当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实体书店的经营模式日渐多样化,像最近几年新出现的钟书阁、西西弗书店这类新型书店,以其内部优雅的装潢和别具特色的空间设计,再加上咖啡、奶茶和甜点的美味供给,已然成为人们淘书或是读书会友的好去处,读书也正逐渐演化成一种交友、休闲的新型娱乐方式。若是挑一个休息日的下午,来到书店转转,看一看装帧,摸一摸书皮,闻一闻书香,不失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对人类文明精华表以虔诚的崇敬与膜拜的绝佳方式。

买书买得尽兴,书也越积越多。古语云“兵不厌诈”,套用这句话的语法结构,我则要说“书不嫌多”!淘书不但获得了知识,更积累了可供终身享用的精神财富。这便是我要讲述的京城淘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