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丨张掖大佛寺闹市中的千年古刹)

来源:【甘肃广电-视听甘肃】

张掖大佛寺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河西走廊历史的锦缎之上,这座承载着历史厚重与心灵宁静的神圣殿堂,正散发着醇厚的人文光芒。

10月17日,“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抵达张掖大佛寺,采访团成员踏入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与艺术的胜地,汲取历史智慧,传承文化血脉。

张掖大佛寺初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初名“迦叶如来寺”,明宣德敕赐“宝觉寺”,清康熙赐额“宏仁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故俗称“大佛寺”。

大佛寺整体建筑贯穿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配殿呈均衡对称排列,现存古建筑包括山门、牌坊、钟、鼓楼、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土塔及金塔殿等,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寺内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建筑大佛殿、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和国内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珍藏各类珍贵文物 1万余件。

脚步缓缓靠近,大佛寺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红墙灰瓦,在时光的精心雕琢下,散发着沉稳且内敛的独特魅力。寺门庄严肃穆,抬脚迈入,便踏进了一个充满传奇与故事的天地。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这是对大佛寺悠久历史的生动阐释,也是对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入定的真实写照。

大佛殿正中,卧佛安然酣睡,佛身长35米,肩宽7.5米。造像木胎泥塑,金妆彩绘,头枕莲台,面西而卧。双眼半闭,嘴唇微启,姿态安详。卧佛首足处塑大梵天、帝释天立像,身后为十大弟子举哀像,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殿身两层楼阁,青瓦飞檐、朱柱环立,殿门两侧有佛经变故事砖雕,四周墙面及上层板壁绘明清时期诸天礼佛、山海经故事、西游记故事及佛经变故事壁画,面积约530平方米。

千百年来,张掖大佛寺藏经的浩瀚,一直为雅人高士所津津乐道。漫步回廊和过道之间,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如同打开的历史画卷,展现着古代的生活场景、宗教故事和人们的信仰追求。

大佛殿后的藏经殿,全面展示了大佛寺遗存的碑刻、记事牌、佛造像、佛教扉画及卧佛腹内出土的法器等佛教珍品。其中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誉满华夏,堪称“镇寺之宝”,已被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由来要追溯到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当时的钦差镇守陕西甘肃等处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会集众多高僧大德与书画名士,以寺藏御赐《北藏》为蓝本,用金银粉书写、绫锦装帧了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共600 卷。经文书法结体周正,字体清雅俊美,使金银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充满经久不褪、华美庄严的金粉之气。

著名佛学家、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对金银书写经赞不绝口,连称其为“国粹”“国宝”。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曾四度至大佛寺,称赞佛经“不仅是佛教文化在张掖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十分精美的书画作品。”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杰出代表,张掖大佛寺凝聚了先民的辛劳和智慧,它所承载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也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和张掖多民族融合的鲜活史书。

来源:奔流新闻

编辑:彭若萱

责编:王学睿

主编:毛丽娟

本文来自【甘肃广电-视听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