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将减亿元预算(东京奥运亏损500亿)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对每个国家来说,举办奥运会都是一件令人值得自豪的事情,但盛大的奥运会背后却可能是高昂的账单。

随着各国陆续公布奥运会的财务数据,2020年东京奥运会竟然亏损高达500亿人民币,2016年的里约也亏了114亿元。要知道,这些数字比很多国家的GDP都要高。

如此巨额的亏损,不禁让人好奇:奥运会到底是怎么“赔”出来的?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亏还是赚呢?

疫情阴霾下的东京奥运:500亿亏损的巨坑

东京是座神奇的城市,开幕式有点雷人,奥运会也背负着“巨亏”的诅咒。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东京奥组委公布的最终开支高达1.4238万亿日元(约合705亿元人民币),是当初预算的两倍还多。

这其中,光是场馆建设就花费了1万多亿日元(约600亿人民币),占总支出的70%以上。

东京为了这届奥运会,可谓是下足了血本,新建和改建的场馆多达43个,每一个都是现代化的杰作。

让日本人没想到的是,新冠疫情的突然袭来,让这些昂贵的场馆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只能面对空荡荡的观众席。

那些本该坐满观众的看台,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想必东京奥组委的心都在滴血。

除了场馆建设,东京奥运会在疫情防控方面也是花了大价钱。

为了确保运动员和观众的健康安全,东京在酒店、食宿、交通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额外的防疫成本高达800多亿日元(近50亿人民币)。

疫情导致的观众席空置,让原本预计能带来900亿日元(约53亿人民币)的门票收入化为泡影。

门票收入可是奥运会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没了这块“蛋糕”,奥运会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此外,转播权、赞助等收入也受到疫情冲击,远不及预期。

学者们原本估计奥运会能给日本经济注入32万亿日元的强心剂,为疫情后的复苏带来希望。

就这样,本该是一场体育盛宴、经济盛宴的东京奥运会,最终以5000亿日元(约300亿人民币)的巨亏收场,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无底洞”。

这个数字,在奥运会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里约奥运:141亿美元亏空的梦魇

如果说东京奥运会是在疫情的“黑天鹅”事件中踢到了铁板,那么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则更像是一出“烂剧本”的必然结果。

里约奥运会耗资130多亿美元建设了8个新场馆,还对18个场馆进行了临时改造。

其中最下功夫的,就是那个造价3.2亿美元的马拉卡纳体育场了。

作为里约奥运会的主场馆,它花费了巨资进行了全面翻修,从看台到草坪全部换新。

这些场馆建设的花费,占据了里约奥运会总支出的很大一部分。

由于场馆设计和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预算失控、工期延误等问题层出不穷。

很多场馆的实际造价远远超出了原本的预算,动辄好几个亿。

就连马拉卡纳体育场的改造,也从最初的2亿美元飙升到了3.2亿美元。

而更多的场馆,则像“烂尾楼”一样,在奥运会开幕前夕还在抓紧时间赶工。总工期一再拖延,这让里约奥组委非常焦头烂额。

最终,里约奥运会以141亿美元的巨额亏空落下帷幕。这一数字,比原本预计的支出高出了近一倍。而相比之下,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收益却少得可怜,仅有75亿美元左右。

东京和里约的亏损,不禁让人感慨:办奥运,真的亏多赢少吗?有没有办好奥运会,还能实现盈利的“独门秘笈”呢?

北京奥运:3000亿投入,收获颇丰

2028年是最让人深刻的一年了,可以说悲喜交加。大雪灾、大地震太让人心痛,好在还有盛大的奥运会缓和了人们心中的悲痛。

为了筹办这届奥运会,北京可是下了血本。据统计,北京奥运会前前后后的总投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这其中,光是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就花了190多亿。

从举世闻名的“鸟巢”到造型独特的“水立方”,还有那现代化的奥运村到气势恢宏的国家体育馆,每一个场馆都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准。

但北京奥运会的投入,远不止场馆建设这么简单。为了给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赛和观赛环境,北京在城市更新和环境治理上也是不遗余力。

据统计,北京在筹奥期间投资近2000亿元,对城市交通、环境、信息化、供电供水等领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

原本拥挤混乱的城市道路,变成了通畅有序的“奥运大动脉”。昔日污染严重的空气,经过5年治理,达到了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

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北京是怎么“玩”得转的?

秘诀就在于“精打细算”和“开源节流”。在场馆建设方面,北京奥组委并没有盲目追求豪华气派,而是本着“节俭办奥”的原则,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通过优化设计、合理布局、科学管理,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实现了“高质量、低成本”。

举个例子,为了给“鸟巢”减重,设计师们对钢结构反复优化,最终让用钢量从最初的4.5万吨降到了3.6万吨,节约了上亿元的成本。

在赛事组织和市场开发方面,北京奥运会也是“出神入化”。

通过与国际奥委会的积极沟通,北京获得了更多的转播权分成和赞助权益,为奥运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同时,北京还充分利用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力,开发了特许商品、邮票币、彩票等多种衍生产品,仅特许商品一项就销售了近30亿元。

“鸟巢”和“水立方”更是成为了城市地标和旅游胜地,赛后持续产生经济效益。这些市场化的运作,为北京奥运会贡献了一大笔“额外收入”。

在精打细算、开源节流的努力下,北京奥运会最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据官方统计,北京奥运会的总收入达到206亿元,其中转播权收入17亿美元,赞助收入超过30亿美元,门票收入超过6亿美元,特许商品收入近3亿美元。

而总支出控制在193亿元,包括场馆运行、人员开支、宣传推广等。最终,北京奥运会实现了13亿元的盈余。

要知道,能在举办如此盛大的奥运会的同时还能实现盈利,这在奥运史上也是非常稀少的。

北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奥运奇迹。

有人会说,总共花了3000亿,才收回13亿,这不是亏钱了吗?

3000多亿元是总投入,既包括奥运直接相关支出,也包括同期的城市建设投资,这是具有长期效益的。

而13亿元盈余,特指奥运会直接运营的收支平衡,但在奥运会项目上是有盈余的。

北京奥运会的意义,远不止13亿元的盈余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给北京乃至中国带来的巨大“溢出效应”。

在体育产业方面,北京奥运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据统计,2008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了1200亿元,增幅超过20%。全民健身热潮空前高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大幅增加。这些,都将是北京奥运会留给中国的宝贵财富。

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北京奥运会更是一次集中展示。

从恢弘大气的开幕式,到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打动了无数国际友人的心。

从世界各地涌向北京的海外游客,就是最好的见证。据统计,奥运会期间,北京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亿元。

更重要的是,通过奥运会这个窗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改变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文化认同,是对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大肯定。

在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北京奥运会更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10多年过去了,当年为奥运会建设的地铁线路、道路、通信网络,早已融入到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笔宝贵的“奥运遗产”。

据测算,北京奥运会对GDP的拉动效应超过了千亿元,并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释放。

可以说,北京奥运会不仅交上了一张漂亮的“经济账”,更为后续文化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打下了基础。

奥运会,这个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基本上是亏多赢少。谁能把这个难题解得漂亮,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秀一把。

从里约到东京再到巴黎,一届又一届的奥运会用“教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想赚快钱,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但如果能像北京奥运会一样,把钱花在刀刃上,为民谋福利,为城市添活力,那即便一时投入大,长远来看,依然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参考资料:

1.新浪财经.2021-08-18《大坑!亏损数十亿美元?东京之困背后,奥运会已尴尬多年……》

2.人民周刊.2016-vol.17《办奥运会,到底值吗》

3. 北京印迹inBeijing.2021-08-02《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