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伏尔加河记》(中篇)
作者 朱海燕
涅克拉索夫,在雅罗斯拉夫尔市的一座庄园里,度过了富裕但并不愉快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个性情残暴的农奴主,目睹父亲对农民的残酷虐待和农民的悲惨生活,倾听着伏尔加河畔忧郁沮丧的纤夫们喊出的劳动号子与愤悲沉重的歌声,诗人幼小的心灵中,就充满着对压迫者的憎恨与对劳动者的同情。他在《大门前的沉思》中这样写道:
伏尔加,伏尔加,
在春天涨水的时候,你横扫田野,茫茫天际,
但怎比得人民巨大的悲哀,
到处泛滥在我们这辽阔的土地……
距雅罗斯拉夫尔不远,就是雷宾斯克市。
雷宾斯克是伏尔加河最北边的城市,从西南方向奔流而来的伏尔加河,到了这里突然掉头向东南方向流去。雷宾克斯在12世纪时,还是一个渔村,1777年建市。19世纪初,由于伏尔加河——波罗的海的水道沟通后,这里成为伏尔加河到圣彼得堡、波罗的海及白海的最大的内河航道枢纽。
/俄罗斯 伏尔加 足骨祖国 母亲(图片来源网络)/
在伏尔加河的河岸上,高耸着“伏尔加河母亲”的纪念碑,此碑建于1953年。高高的大理石基座上,一座身穿长裙、神情庄重的俄罗斯母亲的塑像凝望着远方,她的一只手伸向空中,脚下飞舞着一只海鸥,是伏尔加河之于俄罗斯的象征。
雷宾斯克这座城市曾聚集了众多纤夫,故又有“纤夫之都”之称。
[三]
伏尔加河缓缓向东南流去。
满河的碧流,在与奥卡河与伏尔加河两河的汇合处,又孕育出一个伟大的城市,这座城市便是下诺夫哥罗德。下诺夫哥罗德建于1221年,1350年成为苗兹达利——下诺夫哥罗德公国首都。1932年,为纪念文学家高尔基而改名为高尔基市。这里是高尔基的故乡,1868年,他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中下层阶级的家庭里,青少年时代均在贫困中度过,他通常被视为俄国文学界中最伟大的“无产者”。在全世界工人阶级运动兴起之际,因反映工人阶级运动,他获得了巨大的文学声誉。他的父亲是个木匠,母亲是小业主的女儿。他幼年丧父,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1岁开始到“人间”谋生,做过装卸工、烤面包工人。19世纪80年代,他曾经在喀山当学徒工,在伏尔加轮船上还做过一段司炉工。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4日)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19世纪末至20世纪之初,在第一次俄国革命的准备时期,高尔基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与社会民工工人党的联系日益密切。他支持筹建并且热心阅读《火星报》,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高尔基在1905年的革命中加深了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及其英勇精神的认识。他深切感到文学必须表现新的现实和新的英雄人物。《母亲》是在1902年索尔莫沃工厂工人“五一”游行事件与1905年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小说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壮丽图景,在斗争的发展与人物的成长过程中显示了社会主义理想改造现实的力量。列宁看到《母亲》的手稿时,肯定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文学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三部曲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道路的求索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俄国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
高尔基是喝伏尔加河水长大的。他在作品中曾这样描述伏尔加河:
40年以前,乘轮船航行是很慢的。我们搭轮船去下新城,航行了很长时间。我还清楚地记得航行几天沿途所见到的美丽的景色,天气一直很晴朗,我和外婆待在甲板上,从早晨待到傍晚。在明丽的天空下面,伏尔加河两岸像绸缎似的,秋天给河岸镀上了一层金色。火红色的轮船逆流而上,不慌不忙,懒洋洋的。轮片打击着蓝灰色的河水,发出隆隆的响声。船尾有一条长长的拖缆,拖着一条驳船,灰色的驳船慢悠悠的,活像一只土鳖。太阳在伏尔加河上空不知不觉地浮动着,四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更新。碧绿的群山宛如大地华贵衣裳的美丽褶皱。河两岸耸立着城市、乡村,远远望去,好像是一块块刻着花纹图案的饼干。金黄色的秋叶在河面上飘浮着……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他在确定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奥卡河左岸低右岸高的不对称地形地貌,成就了这座城市的特殊的地理风貌,左岸分布着火车站、商场、地铁,而右岸则集中了许多名胜古迹。
/俄罗斯 下诺夫哥罗德城市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1221年,尤里大公奠基了这座城市,最初也是作为防御性的城堡。几经战火洗礼,又几度重生,这座城市在伊凡四世夺取喀山汗国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又在17世纪俄罗斯历史上的混乱年代成为整个国家的救主。彼得大帝曾两度来访,并在此庆祝了自己的50岁生日。18世纪,这里每年一度的马卡里耶夫交易会在俄罗斯的贸易中作用非凡,昔日的繁华依然能从当年流传下来的绘画中想见。19世纪70年代成立的音乐学院是俄罗斯外省破天荒的第一个,由此开始,这里的交响乐团在俄罗斯帝国名列前茅。
追着大河的脚步,我向下游走去。
喀山,是伏尔加河之畔一个极其重要的城市,它濒临古比雪夫水库,位于卡马河河口。喀山城延伸约20公里,位于丘陵地带,中间沟壑切割,水库蓄水流经此地,其低洼地带则筑堤坝以防水俺。13世纪鞑靼人金帐汗国灭亡了伏尔加河中游的保加尔王国,遂建喀山城,其址在自卡马河口上溯30公里处,14世纪迁至河口这个地方。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喀山成为独立汗国的首府。
喀山是俄罗斯重要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喀山大学创立于1804年,著名数学家拉巴切夫斯基曾担任过该校校长。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学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托尔斯泰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公里的雅斯纳亚纳。16岁进喀山大学,1851年参军去了高加索。1862年结婚,在婚后的15年中,他创作了两部最伟大的杰作:《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通常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托尔斯泰为写作这部宏伟的史诗性小说,几乎用了7年时间。无论是作品的规模还是对问题的论述,这部杰作都远远超过了他以往的所有作品。全部生活素材被均编织在一幅巨大的花毯中,对丰富的材料和众多人物的处理,都是无比客观的。
1873年至1877年,他又创作了《安娜.卡列尼娜》。虽然在叙事方法和风格上与《战争与和平》相似,但在艺术上却比较协调。在创作上述两部作品之间一段时间里,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正处于变化过程中。《战争与和平》是一部热爱生活、场面恢宏巨大的小说,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都是健全的,而且能够证实自己的内心冲突;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悲观的,它的主人公们的内心冲突往往得不到解决,不时还酿成了人间的灾难。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私情所面临的悲惨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俄国作家。(图片来源网络)/
71岁之后,他创作了《复活》。他对俄国的道德说教与对司法制度、刑事制度和教会的宗教仪式,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使作品仿佛出自辩论家的托尔斯泰,而不像是出自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手笔。
托尔斯泰的祖父曾任喀山省省长,这也可能是托尔斯泰就读喀山大学的原因。他在喀山一共生活了6年,就读东方语言系,在校期间,他受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的影响,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尽管他出身贵族,却始终关切着苦难的人民,这是他一生都是追求道德与真理的重要标尺。
托尔斯泰在学校学习并不努力,经常旷课,沉迷于社交生活,热受社会调查。他第一年的考试没能得到通过。他解释说:“我一年未能被允许入二年级,是因为俄国史教授跟我的亲属争吵过——尽管我没有缺课。”显然他把不能升级问题,视为是老师的报复。1847年,他怀着自己的理想退学了,而后又去从军。退伍后又回到故乡,终身躬耕著书,成为世界头号级的文学泰斗。“不认识托尔斯泰者,就不可能认识俄罗斯。”这就是高尔基对他的至高的赞扬。
俄国作曲家巴拉基列夫也是毕业于喀山大学,他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有力领导者。1853年至1855年,在喀山大学攻读数学并从事作曲。1857年至1859年,多次登台演奏钢琴,并创作了《俄罗斯主题序曲》及《李尔王》的配乐音乐。他曾到伏尔加河上下游采集民歌,其素材用于他的《第二首俄罗斯主题前奏曲》中,后成为交响诗《俄罗斯》。他对柴可夫斯基有着巨大的影响,也许,没有巴拉基列夫就没有柴可夫斯基。
列宁也是喀山大学的一名学生,因参加非法的学生大会被学校当局开除。
/俄罗斯 喀山城市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喀山人说,是伏尔加河滋养了喀山,使它美丽、智慧而且有超凡的灵性,使这里成为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摇篮。19世纪的喀山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著名数学家,杰出代袁有哥德巴赫、罗巴切夫斯基、彼列沃希科夫、布拉什曼、提姆菲等等。
喀山市汇集了伏尔加河上俄罗斯民族的雄浑厚重的历史足迹,是一个融东方与西方、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于一体的城市。无论是人们的宗教信仰,还是城市的建筑风格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在古城喀山市区,既有建于16世纪至18世纪的纯正的欧洲风格的古塔、斯拉夫式拱门、罗马式尖顶、教堂等憾人心魄的古建筑,也有那个时代修建的亚洲格调的喇嘛庙、蒙古包形的圆穹和中国式的雕梁画栋,五光十色,杂然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从喀山沿伏尔加河向下游走去,过了古比雪夫水库,就到了列宁的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它的原名叫辛比尔斯克。1924列宁去世后,为了纪念列宁才更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这座城市位于伏尔加河的中游,古比雪夫水库的西岸,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的行政中心。
在这座古城里,我们寻觅到了另一位伟大作家冈察洛夫的故居。1812年,著名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生于辛比尔克斯一个商人家庭。1834年他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19世纪30年代末期,他开始在几种手抄本文集上发表文学作品。他闯入文学世界时,这个伏尔加河岸边的偏远城市,只有几条寂静的街道,人们面对诱人的自然风光,过着与自然相差无几的闭塞生活。然而,故乡的宗法制社会风气却成了这位未来文学大师创作的重要素材。
/冈察洛夫 俄罗斯 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图片来源网络)/
1846年,他与别林斯基相识,对他此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1847年,他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这部小说得到别林斯基的好评。1852年至1854年,风察洛夫随海军中将普佳京作环球航行,之后出版了《战舰巴拉达号》,生动地记述了殴亚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
当然,他最著名的作品还是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小说出版于1859年,讲述了地主知识分子奥勃洛莫夫养尊处优,视劳动与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尽管他设想了庞大的计划,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里混日子,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懒汉和废物。小说通过对腐朽没落的地主奥勃洛莫夫一生的叙述,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俄罗斯的现实生活,鲜明地揭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腐朽与黑暗,预示了农奴制必然走向灭亡。
大河流着,也流走了一代英雄。
大河流着,更走来一代新人。
伏尔加河,就这样一代一代向南流去……(未完待续)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