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冷冻(新型殡葬方式冰葬遗体因冷冻完全脱水)

早在2001年,新的殡葬方式就被研发出来了——冰葬。

这一方式的发明者是瑞典一位生物学家,她在那时就成立了一个殡葬公司,还称此技术比火葬更环保。

而现在,我国已在武汉试行这一新型的殡葬方式。

丧葬早期并不存在

其实在早期,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就没有殡葬这种行为,到文明社会,殡葬文化才正式形成。

最开始,人们将遗体身上覆盖草席,在经过对精神方面不断追求的过程中,人们已经不满足这种殡葬方式了。

《礼记》所记载:古也,墓而不坟。

其下的解释为:凡墓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

就是说,古时,没有封地的坟,也没有标注的碑,仅仅就是埋在土里,土葬文化由此开始了。

但在古代,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变得重礼,使得土葬变得愈加华贵复杂。

在土葬文化中衍生出来祭祀、陪葬品和殉葬品,《荀子·礼论》中也谈道:“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

这是说,借祭祀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报效忠诚之意,是传统人文主义的体现,也是祭祀的主旨。

并且伴随佛教的传入,使得人们相信轮回,相信逝世后有另一个世界。

所以在殡葬中,生前富贵的人,在逝世后,亲人陪葬贵重物品,想着将富贵延续下来。

而生前贫穷的人们,在逝世后,亲人为逝者烧足够的纸钱,好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富足。

土葬流行沿用上下几千年,符合大众想法。

所以,流传了几千年的丧葬文化还能适用于现在么?

埋葬方式的更替:土葬到火葬

现代土葬的具体过程为:人们在自己生前准备棺椁,寿衣和坟地;在逝世后,逝者的亲人为逝者穿上寿衣,再将逝者放入棺椁中,随后逝者亲人送行,并将棺椁送往选好的坟地。

以上述而言,在丧葬过程中,所有的做法是经过时代传承的,拥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也是人们对“入土为安”思想执念所在。

因土葬的举办而给死者家庭带来心理安慰,同时观看丧葬流程的死者的同龄人,也会得到一定的心理抚慰,晚辈对整个丧葬越重视,他们就越安心。

但在1997年,我国颁布了《丧葬管理条例》,规定实行火葬,这也是土葬转为火葬的转折点。

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加快城市化建设,使得土地占用和土地分配的矛盾日趋尖锐,而火葬相对而言,符合时代节奏。

将“土葬”改为“火葬”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保护农民的耕地。

但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以火葬为主要殡葬方式已经在铺垫了。

1956年,151名高级官员以个人名义倡导火葬。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国家颁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对人口多,耕地少,交通便利的地区推崇火葬方式,并特意指出,若国家职工不遵守此规定将实行处分。

尽管这样,火葬的推行并不顺利,尤其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年人。

但因为火葬被列入法律条例,还是有很多人选择接受了。

这也是殡葬方向的趋势。而且那时随着城镇化的改革,农村很多耕地被征用,难有土葬的埋骨之地,所以火葬逐渐被人们接受。

小众殡葬方式

在历史长河中,除了土葬和火葬,还有一些特别的殡葬方式。

树葬是在火葬的基础上,留下的骨灰,深埋在指定的大树下,或直接洒在土壤中,在上面种植一棵树。

在古时候,树葬没有墓穴和骨灰坛,只有标记,标志着这个地方属于谁。

比如: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然后在石头上挂一个铜板,上面写着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或者在树枝上悬挂逝者的纪念牌。

树葬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占有少块土地,还植树固化土地,在世界上,树葬是拥有最先进理念的行为之一。

在塔葬的礼仪规定中,只有高僧才能实行塔葬。

塔葬是中国藏族殡葬方式之一,是藏族最高贵,最高规格的殡葬方式。

塔葬是高僧在圆寂后,将遗体内脏从体内取出,再以香料处理,根据地位放置于金、银、铜、木或泥的塔内。

风葬是一种风化的方式,在很多国家早期时,都有这种风俗。

我国鄂伦春族的风葬就是将遗体用雪水或河水沐浴,再剥桦树皮,缝制棺材。

也有将处理好的圆木从中劈开,上下挖空,将遗体放入。

当遗体装殓后,选择两颗松树间距一米左右的地方埋葬。

悬棺葬是流行于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但现在也有地区沿用。

悬棺葬是人们提前会在悬崖上钉上木桩,凿许多孔钉,使得在悬崖上形成平台。

等逝者遗体殓葬于棺椁中,再将棺椁放置在悬崖上或悬崖穴中。

这种殓葬方式工程艰难,在古时贵族盛行。

海葬,冲破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但选择海葬的人们大多是靠海而生的。

海葬是将骨灰撒向大海,随大海漂流,还有部分人选择,是意味着从大自然中来,再回到大自然中去。

沙葬,在新疆沙漠最为流行。遗体放入准备好的麻袋,放入流沙中,麻袋会慢慢的沉陷在沙子中。

由于沙漠温度高,在沙子中的遗体会立即脱水,而使得遗体不会腐烂,还会在自然中持久的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冰葬源起于爱斯基摩人的殡葬风俗,爱斯基摩人在得知自己不久会告别人世时,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会示意亲人,自己因年老困倦,需要一张兽皮。

亲人得知此意,会准备一个能容纳一个人的冰洞,将老人放入,用兽皮覆盖,再用冰块封住洞口,使得老人安详死去。

过几日后,亲人会在冰洞上方挖出小口,让老人的灵魂能顺着这个小口,到达天堂。

环境负重,改变方式

曾有科学家利用卫星数据和先进机器,绘制一幅关于地球上空二氧化氮的分布图。

在国际上规定,二氧化氮的含量作为空气污染的风向标。

在分布图中显示,部分地区二氧化氮含量过高,空气污染严重。

二氧化氮的密度过高会导致人体呼吸疾病的发生和肺损伤,还可能会在接近地面的地方形成臭氧,对农田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而持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量增加,这些导致酸雨,雾霾。在我国,大气污染也特别严重。

城市环境悬浮颗粒超编,硫化物保

酸雨使得土壤“变质”;使得农作物产量减少;还会使得建筑物表面脱落与溶解,结构强度减弱,减少建筑寿命。而雾霾诱发感染性疾病,还会对呼吸道有危险。

就现在而言,火葬方式会加重负担。

因瑞典生物学家受爱斯基摩人殡葬方式的启发,进而发明新的冰葬技术,冰葬技术的发明给环境保护吹来一阵春风。

冰葬整个过程是全自动化的,当棺椁到达“冰葬厂”时,首先,将棺椁与遗体分开,就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机器将遗体放在传送带上,进入快速冷冻区域。

快速冷冻后,机器将对遗体喷射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再令其浸泡在液氮池中,直至遗体被冷冻成完全脱水的状态。

这时的遗体极其脆弱,接着用机器将遗体放进振动器中,机器会按照特定的振幅持续震动一定时间,从而将遗体彻底震碎,变成粉粒状态。

然后将冰粒送去冷冻干燥,这会使遗体颗粒中的水分进一步去除,留下真正的骨灰。

但还要进行一遍过滤,为的是将金属分离。部分遗体在曾经的医疗过程中植入支架、钢钉、汞合金等金属材质的物品,需要剔除这些金属杂质。

最后出来的骨灰,全部倒入一个由玉米淀粉制成的绿色环保微型棺材中,然后埋入墓地,150斤重的人,骨灰有20斤重。

墓地的空间不需要太大,深度只要三十厘米到五十厘米即可。

由于棺材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在埋葬6到18个月后,骨灰与棺材一同与泥土融为一体。

新型殡葬技术看似如同火葬一般,同样都是对逝者遗体进行了粉化处理,但冰葬技术拥有火葬难以到达的优势。

冰葬采用液氮冻干且粉碎技术,全程没有污染空气的化学物质排除。

但火葬需要高温焚烧,不仅有燃料资源的耗费,在焚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出大量污染性,甚至有毒的的气体,从而加重空气污染。

并且,冰葬技术产生的骨灰和盛放的容器,由于变成天然状态,在自然中更容易分解。

而火葬中盛放骨灰的容器——骨灰盒,是不会自然分解的,还会加重自然负担。

当时,韩国是首当其冲对冰葬技术抛出合作意向。

经过韩国对冰葬技术进行反复实验和多年经验,拥有独一无二的处理优势。

在10年前,拥有先进的冰葬技术韩国大田保健大学殡葬教授张万十一行,受邀前往我国进行冰葬技术的传授及交流。

经过此番,我国对于新型殡葬方式也蠢蠢欲动,希望新型殡葬技术能成为主流,造福环境。

丧葬文化的更迭需要时间

虽然冰葬技术已经在我国武汉试行,但目前来说,让大众接受冰葬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冰葬技术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冰葬技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多项高科技技术,对运行人员有较高要求,需要对科技的掌握有较高水准。

冰葬技术并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实施,在处理过程的运用的技术与材料,大多数昂贵。

例如,过程中必须用到的液氮,因氮气易挥发特质,不容易保存,需要储存过程中的要求极高,会耗费大量资金。

这也就意味着成本高,而这些条件决定冰葬的使用价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面向大众无疑使得大众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这样未成规模、费用高昂的冰葬方式,不进行改良,始终会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

在“土葬”、“火葬”这些方式已经发展成一套完备的流程的阶段,大多数的人还是会选择安妥、合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