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店古镇(罗店古镇 700 年历史)

在上海的宝山区西北部,有一座历经 700 年风雨沧桑的古镇 —— 罗店古镇。它犹如一颗被岁月沉淀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文化魅力。而据说,这座古镇的 700 年历史,全都藏在了一幅神秘的对联里。

“暮鼓晨钟,响彻三湾九街十八弄;两朝两代,贯穿明清香火经罗店”,这副对联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探索罗店古镇历史的大门。

先说 “三湾九街十八弄”。“三湾” 指的是沙场湾、拾琼湾和蓑衣湾。沙场湾曾是界泾至闹市的通道,见证了罗店古镇的商贸往来与人员流动,这里或许曾有过马车粼粼、行人匆匆的热闹景象;拾琼湾,名字中就带着一种诗意的浪漫,仿佛在诉说着古镇曾经发生过的美好故事;蓑衣湾位于横街至塘西街转弯处,那弯曲的街道,承载着古镇居民的生活记忆,或许在某个雨天,能看到身着蓑衣的人们在此穿梭。

“九街” 包括亭前街、横街、西巷街、塘东街等,这些街道是古镇的脉络,连接着古镇的各个角落。亭前街曾是古镇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横街则是居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邻里之间的交流、孩子们的嬉戏玩耍都在这里发生。“十八弄” 如南弄、庙弄、东南弄等,狭窄而幽深,弄堂里的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块石板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些弄堂不仅是居民们的居住之所,更是古镇文化的传承之地,孕育了罗店古镇独特的民俗风情。

“两朝两代,贯穿明清香火经罗店” 则体现了罗店古镇在明清时期的繁荣。明清时期,罗店古镇已经成为一个市集繁荣、人口众多的大镇。当时,这里庙宇林立,暮鼓晨钟萦绕全域,香火旺盛。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诗篇,如清代诗人范连游罗店时,登真武阁诗:“不到谈元地,今经二十秋;苍生闲半日,高阁得重游。” 宗教文化的繁荣,也从侧面反映了罗店古镇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如今,宝山寺作为上海独特的以全花梨纯木建造的唐式寺院,依然屹立在古镇之中,以其复古的建筑、巍峨的殿堂、广阔的丹墀、辉煌的佛像吸引着八方信善,续写着古镇的佛教文化传承。

罗店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至元年间,因商人罗升在此开店形成集市而得名。明代前期,罗店已成为嘉定县七镇五市之首,享有 “金罗店” 的美誉。这里水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棉花、棉布交易兴隆。罗店古镇的棉花贸易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使得罗店的文化与其他地区相互交流、融合。

罗店古镇的建筑也是历史的见证者。现存的三座石拱古桥 —— 大通桥、丰德桥和来龙桥,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古镇的前世今生。大通桥又名大石桥,始建于明成化八年,雍正八年重建,桥西侧拱洞两旁刻有对联 “前程路途通万里,津梁岁月亘千秋”,至今保存完好。丰德桥始建年份不详,康熙四十八年改建为石拱桥,是当时罗店镇最大的环形石桥。来龙桥建于清同治八年,旧名为蒋家巷桥,后被移址至镇内的西北角。这些古桥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罗店古镇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古镇居民的情感和记忆。

罗店古镇的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罗店龙船始于明、盛于清,400 余年来长盛不衰。龙船船体小巧玲珑,龙头用香樟独木雕刻,虾眼、鳄鱼嘴、麒麟角、垂长须,艄亭建于尾部,上插九件古兵器,船体的旗架分上、中、下三层,共大小彩旗 53 面,绣罗伞 14 顶。罗店彩灯艺术也源远流长,从最初的折纸艺术发展而来,在罗店流传已经有数百年历史。

罗店古镇的 700 年历史,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而这幅对联则是画卷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看到了罗店古镇的繁荣与兴衰,感受到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如今,罗店古镇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四方来客。让我们走进罗店古镇,去探寻那藏在对联里的历史,感受这座古镇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