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与村落
岭南侨乡中西合璧的乡土建筑群落景观
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开平碉楼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在封建帝国时期,岭南地区社会治安较差,匪患严重,当地居民有建集居住与防卫功能于一体的厚墙碉楼式建筑的传统。
19世纪中叶,开平青壮年大量移民北美洲和大洋洲当劳工。但自19世纪后期,相关国家的自由移民政策改变为对华工的歧视性限制。侨民不得不回家乡建房买田、娶妻成家,把家眷留在中国再外出打工。但侨民带回的财产成为土匪、窃贼觊觎的目标,这使得传统的碉楼建筑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
侨民不止带回不同国家的建筑式样、功能配置和审美情趣,也带回了多样的家庭观念、社会制度理念,乃至宗教信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他们还最早开启了水泥、钢筋、彩色玻璃等西方建筑材料在乡土建筑中的大规模使用。这些外来文化反映在社会理念和伦理道德中,体现在住房的内部设置和功能上。在开平及附近侨乡的区域中产生了大量异国风情与本土气息相糅的新时代土楼。这些土楼及其所在村落遵循阴阳平衡,背山面水等中国堪舆文化中住宅、村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保留了本土的建筑模式,但层数增多,并因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更加坚固。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隆,歌特式尖券和伊斯兰式拱券、西方城堡的角楼、葡式建筑中的骑楼、以及印度建筑中的廊亭等都与本土建筑形式融合一体,并影响到村落中其他传统建筑的形制变化。
1943年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陆续废除了歧视性的排华政策,很多侨眷定居国外,碉楼和华侨新村的兴建停滞,社会稳定后碉楼建造的必要性也渐渐消失。鼎盛时期的碉楼有3000多座,现存1833座(截止到2007年)。
建于16世纪明代的三门里迎龙楼是开平现存最早的碉楼,反映出从传统四合院民居向碉楼过渡的特征。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代表了开平碉楼与村落建设的兴盛期,以及碉楼与传统民居、周边农耕环境布局关系;包含了众楼、居楼和更楼全部碉楼类型;珍藏着大量体现华侨历史文化和侨乡生活的实物和文字史料;方氏灯楼则是更楼的典范之作。锦江里碉楼与民居布局和谐,中西合璧;高达9层的瑞石楼有“开平第一楼”美誉。马降龙村落群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天禄楼是众楼的典范。
2007年,在新西兰基督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1届会议上,基于以下标准将“开平碉楼及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标准Ⅱ:碉楼以丰富多彩的物质形态代表着人类价值相互的重大影响和交流。在这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内,从北美回国的海外华人带回外来的建筑风格,并与当地传统乡村相融合。
标准Ⅲ:建造防御性塔楼,这是开平地区自明代以来应对匪患的地方传统。申报的碉楼代表着这种传统最后的繁荣。当时,归国华人惹人注目的财富吸引着遍布的土匪,他们的碉楼是一种强力有效的应对。
标准Ⅳ:主塔的富丽堂皇及其环境反映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落到南亚、澳洲和北美的开平侨民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这些地方的海外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的持续联系。
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
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13146832364/1561114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