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仿 王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我们步入海淀区翠湖北环路6号院,这座命名为“稻香湖科技创新园”的园区,面对着芳草成茵、绿肥红瘦的园林景观,面对着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办公环境,面对着贴心暖胃、价廉物美美食餐饮,我们也许会由衷赞叹这里的美好!然而,我们是否会想到,在稻香湖科技创新园这些井然有序、忙碌繁华的背后,又倾注了多少人默默奉献的心血,凝聚着多少人辛勤付出的汗水,克服了多少人认为无法逾越的难关。
2008年的早春乍暖还寒,园区的选址基本已经确定,我们第一次站在这里,留下这永恒的瞬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行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2010年园区破土动工了。为了能够给大家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办公环境,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及时部署,广泛征集各搬迁部门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深化设计方案,并积极与基建办进行沟通,尽最大努力为员工们创建一个美好的办公新家园。
搬家难搬心更难,从白碓子到亚视,从七里庄到三路居,研发中心在丰台十余年的发展成长,也让众多员工把自己的小家安在了北京的西南角。遥远的距离,漫长的交通,拥堵的路途,让许多员工对搬迁到西北六环附近的稻香湖北清路望而生畏,心生抵触。怎么办?怎么搬?中心党委从心入手,深入调研,了解员工的困难,理解员工的困难,化解员工的困难。
那段时期北京的公租房刚刚起步,海淀区刚好有一批楼盘转型为公租房,解决周边居民的住房难题,同时也面向企业员工提供趸租政策。中心党委充分用好这一政策,主动出手,积极联络,在距离园区大约3、4公里远的位置,为员工们找到了可以安家,更能安心的“公租房”家园。
“公租房”让196名研发中心员工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家,也让他们对搬迁稻香湖由畏惧变成了渴望,成为当年“公租房”政策的幸运儿,绽露着一张张喜迁新居的笑脸。
在北京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在东单,我在王府井,你已吃完早餐,而我还在王府井……所以地铁成为了许多人上下班的首选,尽管在地下拥挤,但好过在地上拥堵,可是距离园区最近的地铁站还有一段1.6公里的道路却连公交车都没有,有的只是道路两侧的树林和荒野,如何解决员工最后两公里的交通问题,保障员工的出行安全,是中心党委交办给“稻香湖搬迁工作组”的又一项课题,无数次地往返奔波,无数次的沟通谈判,前往地铁站的接驳车开通了,员工们的心结儿也随之通开了。
交通的问题刚刚解决了,然而一个又一个的棘手问题接踵而来,电容量不够怎么办公?燃气未开通怎么吃饭?没有程控交换机怎么通讯联络?家具能否按时安装?办公网能否及时通畅?空调机、暖气泵启动后剩余的电量,能否保障餐厅的日常开餐?天冷后太阳能热水器,能否解决住宿在园区内,参与项目研发的38名天津研发部同事,在寒冷的冬季洗上个热水澡……对于研发中心而言,每一件都是关乎员工的大事,然而却没有一个是我们能够自行解决的,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和施工单位去逐一落实。然而我们所面对的却是一批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包工头、老江湖。工作怎么开展?问题怎么协调?任务怎么落实?似乎已是山穷水复疑无路了。
关键时刻党建引领发挥着作用,稻香湖搬迁工程党、团员突击队正式成立,十名突击队成员率先入驻,同时转战于研发中心办公楼和稻香湖园区两个战场,成为了研发中心最早的“原驻民”。没有保洁、没有物业、没有绿植、没有空气净化器,有的只是桌面的灰尘,窗外的渣土,刺鼻的空气和电钻、电锯的骚扰,陪伴大家的还有那墙上高悬着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和中心突击队队旗。没有自己的工位,大家围坐在会议桌旁一起办公;餐厅不能供餐,大家吃着盒饭,就着热乎气儿,快乐地交谈;空调无法启动,大家吹着风扇开着窗,度过了那个炎热的夏天。
党员马东明是中心第一个入驻园区的研发人,从2016年开始,他一个人坚守在工地,负责与基建办的沟通协调,以及中心所提交需求的传递落实。当你看到工地上小马哥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疲惫身影,当你看到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裹着绷带,仍然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工地上蹒跚行进的小马哥儿,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历经艰辛之后的那种快乐。
党员张志峰是当时研发中心唯一的建筑系毕业的行内人。由于北园区机房尚在施工,正式供电无法接入园区,因此我们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有限的电量能否满足办公、开餐、住宿、供暖等一系列大规模用电负荷。他白天在园区和基建办、施工方,一个设备一个设备地测算、摆布,制定用电方案,确保用电安全。由于园区启用前无法联接办公网,晚上他还得回到四十多公里远的研发中心办公大楼,接入内网,起草签报,发送邮件,第二天还要早早地从更远的大兴区家里出来,赶赴稻香湖继续开始新的一天工作。当你看到清晨里他那一双充满着血丝的眼睛,你会觉得这一切不可理解,是什么支撑着他如此拼命地工作?但当你看到稻香湖园区整齐的工位、有序的设备,你就不难体会这其中真正的含义,而研发中心办公大楼二层那不灭的灯火,恰如他心中永远不变的信念!
党员李祎丹胖胖的脸上永远挂着乐呵呵的笑容,餐饮、绿植、接驳车、超市、洗衣房、理发室……这一系列新家园生活设施建设的重担,都压在了他厚实的肩膀上,然而这个厚实的肩膀却没能扛起一个丈夫甚至父亲应尽的责任。就在稻香湖建设筹备的关键时刻,一对龙凤胎的新生命诞生了,李祎丹一下子升级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在享受着初为人父的喜悦之际,而更多的却是无法面对妻子和孩子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一方面是稻香湖的研发中心员工们如何在没有燃气的情况下,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另一方面则是家中一对嗷嗷待哺的儿女和身体虚弱的爱人。为了能够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他与妻子商议后,决定把一对儿女随妻子一起送回长春老家,这一别就是大半年。孩子们第一次翻身了,第一次叫妈妈了,第一次会支撑起身体爬行了,第一次长出小牙了……这些所有令父母们激动不已的第一次,也同时成为了李祎丹永久的遗憾。然而我们相信当孩子们长大以后,一定会为拥有这样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父亲而自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时隔多年我们永远也无法忘却那些个艰苦而充实的日日夜夜;永远也无法忘却那个总是见人就喊“我要通电话,我要通电话”四处追着弱电工头加紧施工的韩彤琪;永远也无法忘却那个为了实现让研发中心员工开心办公的需求,总是围着包工头,嘴里大哥长、大哥短地叫着,把“甲方”干成了“乙方”的肖知超;永远也无法忘却总是自己掏钱买来零食,却扔一包给负责电力分配的工程师,为的是多给餐厅分一些电容量,让没有通燃气的餐厅,能够用电磁炉和电蒸箱,给员工们变着花样多做出几种可口饭菜的美女刘晶……也许正是这些可爱而又富有智慧的研发人和这些非常规的工作方法,让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迎刃而解,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
如今稻香湖科技创新园早已成为了研发中心北京研发部的科技创新家园,一批又一批富于挑战和进取精神的研发人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在这里又开启了他们新的征程。昨日的辉煌只是为了明日的壮行做更好的准备,因为梦圆而后生的梦想更加瑰丽,成功对他们来说,不是骄傲的资本,而是继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