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又称川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因地缘关系而得名。蜀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
2006年5月,蜀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蜀绣史鉴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史记》载,春秋时蜀地把丝织品、麻织品运往秦国都城雍进行贸易,至两晋时,刺绣品已成为蜀地特产。蜀绣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而发展起来,汉末三国时期蜀绣产品为官府所控制。
隋唐明清
隋唐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织绣品需求剧增,蜀绣在此情势下得以迅速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明清两代,除闺阁女红外,四川又出现了许多专业刺绣人员和小型刺绣作坊。
▲蜀绣清代作品
▲蜀绣清代红缎绣花
民国至解放后
到1925年前后,仅成都就有刺绣从业人员一千多人,店铺六十余家。
20世纪50年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刺绣从业人员达四五千人之多。
蜀绣工艺
蜀绣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20余种,分别为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盖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
绣法灵活、适应力强是蜀绣的一大特点。比如“线条绣”,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郝淑萍《九寨秋色》
▲孟德芝《秋色高原》
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散线为原料,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而生动的图像,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孟德芝《荷花猫鱼》
▲郝淑萍《荷花情》
蜀绣作品欣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