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游记(缅甸游记之四缅甸的吃穿住行 ▏作者史济荣)

#秋日生活打卡季#

神秘的缅甸,新奇的地方,就算我长十双眼睛,也不够我看的。我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不是冷眼旁观的过客,我是一个满怀好奇心的旅行者,总想把一切摄入眼中,眼睛不够用,手机继之。

最先闯入眼帘的是马路上的车辆。缅甸也有大量的汽车,有红绿灯,有交警,有简易的高速公路,但普通百姓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我去过越南,知道越南是摩托车王国,其实缅甸也类似。

看,这是路上的骑摩托车流。路边的停车位上也停满了摩托车。

这位美女骑着改装后的摩托车,载着家人行驶在路上,非常拉风。

缅甸的公交车与别国反差最大,是由货车改装而成,载客量很小。小五告诉我这是公交车时,一开始我几乎不敢相信。你看,拿着手机刷屏的时尚美女,与她们狭小局促的座位,两者之间是不是有种时代错位的感觉?

后来大街上常常见到,也见怪不怪了。

往返与城乡之间的公交车,就愈发显得简陋。

人货混装,在我国已经明令禁止了。

小五驾车超上去时,我拍下这张照片。

车上几个男人很爷们,把安全、舒适的位置让给了妇女,自己或蹲在上层,或悬在车尾,这份自觉、自律、谦让,值得称道!哥们,把手抓稳了,注意安全。

作为旅客,我们的交通工具丰富多样,缅甸人把最好的交通工具留给了我们。在皇宫,可乘马车巡游。

在实皆,可租马车去看散落在田野的各个佛塔。神秘的地方,原始的座驾,去探寻千年古塔,也是难得的感受。

在蒲甘的第三天,小五与船老大一起,把我这个“麻烦制造者”搬到驳船上,横渡伊洛瓦底江,去对岸山上的佛塔寻访。船在宽阔的伊洛瓦底江上航行,可以看到蒲甘的皇宫、大佛塔、博物馆、灯塔以及我们入住的酒店,都分布在河岸边,随着驳船的前进缓缓展开,这使我对蒲甘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这是从游船上望向岸边的景象。图中的佛塔虽不算大,却历史悠久,如灯塔为航行指明方向。

说到吃,酸和辣是缅甸菜肴最大的特色,且喜欢加入咖喱。没有酸、辣,当地人简直吃不下饭;没有咖喱,也失去了缅甸特色。当地江河中盛产鱼虾,所以经常用虾松、鱼松、虾饼等佐餐,鱼虾酱是不可或缺的。主食有椰浆饭及抖有姜黄粉、椰丝、虾松的糯米饭。中间那碗汤由水果加工而成。

听说当地人吃饭是用右手抓着吃的,不过现在也进化了,我看到的多用勺、叉等餐具,筷子也是大小饭店必备的。

有些中国游客不适应咖喱味,对那些酱、汤总感觉味道怪怪的,好在我无所谓,任何菜肴都能吃,吃当地美食,品不同口味的菜肴也是旅游的一部分。

有人常会因旅途太累、饭菜不合口味、没睡好觉等发出声声抱怨,这是不真正喜欢旅游的表现,真正喜欢旅游的人,会把困难当作挑战,自觉去适应所有新鲜的事物。

这是在路边的一家小饭店。不用点菜,主人会呈上很多菜肴供你选择,不爱吃的就留着,不计价。

爱吃的会不断送上来。

这是另一家饭店。这些菜肴很像中国菜,看上去蛮精致,使人有亲近感,但口味完全是当地的,尤其是那些蘸酱。

服务员很殷勤。

穿制服的相当于国内的“保安”。从停车场到饭店大堂这段路程,保安会撑着阳伞为我们遮挡烈日。我们一下车他们就赶来撑阳伞,出来时一样送到车上,照顾很周到。不仅我女儿,我也一样“黄伞加身”。

至于住,相对于盛大的皇宫、巍峨的佛塔,缅甸普通百姓的居住比较简陋,以高脚屋和高脚屋的升级版为主。

然后,我们这次缅甸之旅,却享受到了“外国贵宾”的待遇,尤其是在蒲甘,我们入住的是建在伊洛瓦底河畔的高档涉外酒店。

酒店规模宏阔,设施相当完善,景色非常优美,运动场、游泳池一应俱全,泳池里常有欧美客人在游泳。

夜晚,灯火映照在水面上,分外好看。

绿树掩映、鲜花包围中的客房,如独栋别墅,显得特别安静舒适。

坐在客房门口的躺椅上,抬眼就能看到无比美丽的景色。

说到穿,男式的除了前文提到的“隆基”没什么可说的。缅式女装很有特色,修长、束身,与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很相似。同时还须符合佛教的规定,上身不能暴露肩、胸、肚脐等部位,下身不能露出膝盖以上部分。

老伴和女儿在酒店里买了几件缅甸服装,价廉物美,从衣着上入乡随俗了,也还算合身。

酒店里吃得更好。免费的早餐与国内的五星级酒店相似,各式早点品种繁多,尤以西式糕点更多。

然后,他乡终非故乡,我们终归只是匆匆过客,那些见闻和奇遇、美景和美食、惊叹和感慨,只是人生的部分经历,留存在脑海里。

一星期来与小五共同出行,一起吃饭,尤其是对我的贴心照料,感觉小五就像自己家人一样。行程结束,他把我们送回机场时,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

说再见之前,我们拍下这张照片以资纪念。

回国后我仍与小五保持着微信联系,虽然不常聊天,多为问候性的话语,但我心里一直记得小五,尤其看到朋友圈里有小五的点赞时,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在异国他乡的小五,愿你万事顺遂,一生平安!有机会我们再赴缅甸,重续情缘。

作者简介 ‖ 史济荣,丰惠中学老师。致力于文学创作和乡土文化研究,曾创作《丰情惠韵》等小说,主编《丰惠老台门探秘》等书,在网络播音平台上播讲《史说上虞》和《听史老师讲上虞民间故事》。系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