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堡镇的历史来历)

在上海崇明东部区域,有一地方叫“堡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你知道它的地名来历吗?

堡镇的堡读音为“bǔ”,是崇明的第二大镇。“堡”也是个多音字,有bǎo、bǔ、pù三个读音,在当地约定俗成念bǔ。“bǔ”也多用于地名之中。

原来堡镇中的“堡”源于明末修筑的土堡。据清雍正《崇明县志》记栽,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崇明知县为了防御倭寇海盗入侵,设立了沈安状堡城。到清康熙年间,全县境内又相继增筑了九座堡城。因居民日增、商贸频繁,便形成了集镇。集镇先在大通河北形成,俗称大通河镇。大通河南土堡附近形成堡城后,便形成堡城镇。后分别改称北堡镇、南堡镇。南堡镇从近代开始有轮埠码头,成为集镇重心。崇明堡镇与奉贤奉城、南汇周浦均以南北向的十里长街著称。

光绪《杨舍堡城志稿》称,因“累被倭患”,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县杜公华建杨舍堡城。嘉靖年间,浦东川沙有筑土堡后形成的堡城、县城。据以判断,崇明堡镇与彼建筑的背景相似,只是堡字的白话读音稍异。北方陕西有吴堡县、瓦窑堡等。

1989年版《崇明县志》第9页“县属镇——堡镇镇”以为“相传1659年(南明永历十三年)倭寇入侵时,该地人民在今民本中学一带,筑土堡御敌”从而形成堡城、堡镇。这一说法明显有误,1659年已是清初,怎么会有倭寇、倭患?考查下来,该说法源于沿袭了上世纪末编印的《堡镇镇志》的错误表述。

北堡镇沈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