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老龙头(晚潮|燕赵大地行走进山海关老龙头)

潮新闻客户端 葳蕤陈风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景点,叫做山海关老龙头,这是万里长城惟一与大海的交汇处。它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是山与海的紧紧相拥,才妙生出这千古气韵贯耳如雷的名字——山海关。

明代闵珪有诗云:“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长城远岫分高下,明月寒潮共往还。贡人梯航通异域,天开图画落尘寰。老臣巡历瞻形胜,追想高皇创业艰。”(有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写的)

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与山海关相距5公里的老龙头,是明长城的东端入海处,以其入海石城和‌澄海楼等著名建筑而闻名。它的地形及其建构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因此得名“老龙头”。

因为,长城的象征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这种精神被比喻为“龙的传人”中的“龙”,象征着力量和团结。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守望和平的爱国情怀。所以,长城被广泛认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诚然,吴三桂(1612—1678)“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故事,为老龙头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

能成为时任辽东总兵的“红颜”该是何许人也?

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

她出生于苏州,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歌伎、吴中名伶,被誉为“秦淮八艳”之一。年幼时父母双亡,由姨妈收养,姨夫姓陈,故改姓陈,居苏州桃花坞。陈圆圆的一生充满传奇,不仅以其貌美著称,更以其才华、气质扬名。

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相识,说来话长,暂且不表。他当时驻守‌山海关,时局内忧外患:外要抵御关外满清军队的入侵,内则要应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这时期打从对陈圆圆一见钟情、纳为妾室后,沉迷酒色、懒政怠政。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吴三桂的家人,包括他的父亲‌吴襄和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大将刘宗敏(1607—1645)俘获。当这一消息传到吴三桂耳中,愤怒之下,决定打开山海关城门,引清兵入关,借一臂之力来对抗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吴三桂个人命运,更是导致了明王朝的加速灭亡,开启满清朝对中国的统一进程。‌

今天的人们,记着这段尘封往事,也反映了山海关老龙头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尽管盛夏的阳光火辣辣的铺开在天地间,但依然不减如织游人看风景听历史的热情。很难想象,这般祥和欢快的一座边城,曾经与数百次的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作为风景名胜的老龙头,主要有入海石城、海神庙、靖卤台、南海口、澄海楼、宁海城和滨海长城,每一处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走进宁海城,仿佛穿越回了明朝。这里曾经是守备署的指挥机构和兵营驻扎地,最高长官为正五品武官,管辖着1000多名官兵。午后的阳光照着四进的院落,周围林木葱郁,由南向北建筑着照壁、大门、仪门、正堂、议事厅和家眷居住的后宅。一旁的龙武营是驻防水师,起着拱卫京师的重要作用。1622年,朝廷派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孙承宗至山海关督训。军营前,有一座将台,一个八卦阵,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探秘拍照。

往前走,到了海上长城的部分。澄海楼是这里的制高点,悬挂着乾隆皇帝亲书的“澄海楼”和内阁大学士孙承宗题写的“雄襟万里”匾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几代皇帝都在此观赏大海的波涛汹涌潮起潮落。站在澄海楼上俯瞰大海,还真是豪情万丈。沿着台阶往下走是乾隆皇帝的御碑亭,边上围着一圈“一勺之多”等众多碑刻。

离开御碑亭,在通往靖卤台的步道上,有一块独立着的“天开海岳”石碑,相传雕刻于唐代,为老龙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靖卤台内设的垛口、箭窗、观察孔,视线开阔,主要用于战斗人员瞭望敌情和射击敌人时保护自己,以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作为防御工事,它还可用来驻兵、屯武器、弹药及粮食等战备物资。常年浸泡在海水中的地基,经过古代筑造工艺的特殊处理,使之坚固耐用,历经几百年海浪的冲刷腐蚀,纹丝未动,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独特技艺。这些景观共同构成了老龙头雄伟壮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明朝立国初期,为防御外族侵扰,大将军徐达(1332年—1385年)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在这里修筑长城。然而,真正使老龙头名扬天下的,还是明朝中后期的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1587)。他在此处驻守1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以至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和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这位集军事家与诗人一身的民族英雄,在这里留下了他的千古诗章《出榆关》:“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忆昔抚今,思绪万千……这不得不令人沉醉其中。

(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24年7月27日草于承德天马飞行小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