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清真寺(西安回坊一免费开放的清真寺)

前一篇写大学习巷的年羹尧故居,很多人很感兴趣,其实从故居往南几十米对面,还有惊喜。

这就是大学习巷清真寺,创建于唐,比化觉巷清真大寺稍晚,和小皮院清真寺共称西安回坊“三大寺”,俗称西大寺。

相比于化觉巷东大寺,这里是免费参观;更重要的是,这里敕建多次,和郑和下西洋有关系,寺里有通“郑和碑”。

门口对面有一个青砖砌成的照壁,很好认,门口有块全国文保碑。

大门石坊四柱三间,上写有“敕建陆次”四个大字,意为曾经根据皇帝的命令大规模的修建,“陆”就是六,建过六次。

石坊一面写着“其尊无对”,这是赞颂真主安拉。

后面就是大门,“敕建清真寺”,落款日期为大明洪武十七年,落款人是当时的兵部尚书铁铉,这个规格很高。

和化觉巷清真寺一样,这里的院落都是中国传统院落模式,有中国传统园林的样式,和近现代的清真寺不一样。

如果不是石雕砖雕的阿拉伯文字和图案,你都不会认出这是一个清真寺。

第一个看到的大建筑是省心阁,四角三层三重檐歇山顶建筑,相当于现代清真寺的邦克楼、宣礼塔,做礼拜的时候宣礼员登上二楼进行宣礼。

所谓的“省心阁”呢?就是反省自己。这是明朝末年这里的阿訇马君实题的字。

省心阁高大雄伟,不但是清真寺最大的建筑,以前也是这一带居民的最高建筑。在往后就是是中院,有两个碑厅,都是重修记事碑,最有名的是左手的《重修清静寺碑》。

这通碑建于大明嘉靖年间,回坊人都叫它“郑和碑”。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比较少,这通碑写的内容和郑和下西洋有关。当时郑和下西洋去一些地方讲的是阿拉伯文,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所以要请一个精通阿拉伯文的高级顾问和翻译。

虽然明朝的回人不少,但是挑来挑去,挑到了当时西安大清真寺里的阿訇哈三。从西洋回来后,皇上问哈三要什么赏赐,哈三说请求修缮大学习巷清真寺。

据说郑和领旨到长安城,尽心尽责进行修缮,寺内的的“邦克楼”就是典范之作。

你看,历史冥冥之中都有照应。唐代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有西域各部将官等200余人随从班师回京,皇上让他们在皇城内礼部衙署学习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文化礼仪,所以这条巷子被称为“学习巷”。

没有想到这里伊斯兰教徒学习的好,几百年后还在全国选举中选出了人才。

旁边还有一通“敕建陆次”碑,这个是明朝陕西大儒冯从吾写的,记述了大学习巷清真寺的历史和不同朝代六次被皇帝分别敕建的过程。

冯从吾是谁?书院门关中书院大门前的那个雕塑就是他,大名鼎鼎。

从台阶上去就是礼拜正殿,前面是一个大平台,还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上面很多牌匾:有名的慈禧手书“派衍天方”,民国军阀白崇禧“兴教建国”,陕西光复军兵马都督张云山“道冠古今”是所题。

其他建筑也有不少,回坊人爱种花草,假山盆景也不少,我问扫地的长者那个花名字叫做啥。

他停下来看看,笑着说就叫做“花”,长得精神好看就行,他也说不来。

是呀,整个清真寺里,还有很多亭台楼阁,我都说不清它们的作用,站在这里看着舒服就行。

回坊外面吵吵嚷嚷,里面却很清雅,倒真有“开门即是红尘,闭门就是深山”的感觉。

在回坊吃饱了走累了,到这里坐坐歇歇倒是不错,反正也没有门票。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