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学校从“改革开放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建设全国重点学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整整走过30年的历程,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回顾30年前评选第一批全国重点学科的起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很有意义。
1988年2月6~1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北京远望楼宾馆召开审核全国第一批重点学科专家小组会议。“专家小组审核”是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重要步骤,小组成员由国家教委聘请,以专家身份参与审核工作,只对国家教委负责。具体过程为专家小组经过审核,提出本学科重点学科点的建设名单,上报国家教委审核批准。
我于1986年7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三批博士生导师,1987年成为国家教委评选全国第一批重点学科的参与者,被聘为历史学科通讯评选小组成员,1988年被聘为历史学专家小组成员,参加了远望楼会议。由于当时名单严格保密,事前没有人请托和关说,会中约定会议结束后对通讯评选结果、专家评审情况和结果均不得外传,在国家教委公布前也无人打听,以致外界对于全国第一批重点学科的评选过程一无所知。时至今日,知晓内情的人就更少了,我根据会议的文件和亲历的笔记,进行历史的回顾。
一
在高等学校中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是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重大工程。1987年8月,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暂行规定》和《关于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的几点意见》,根据国家“四化”建设对培育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决定在全国高校中教学、科研水平当时已居国内同学科、专业的前列,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在1990年前建成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中择优确定一批重点学科点。
会议文件
文件发布后,评选第一批全国重点学科的工作开始。当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1063所,分10大门类51个学科,1500个博士点,计划分期分批从中评选出1/3,即500个为重点学科点。投入第一批评选的,文科(不包括体育、艺术)、理科、工科(不包括林业工程)全面铺开,涉及43个学科,860个博士点,农学、医学等学科则进行试点,各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按照文件要求组织申报。
我所在的厦门大学是首批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三次审批,共有18个博士点、30位博士生导师,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学术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都符合申报的条件,于是由1986年试办的研究生院牵头组织相关博士点,搜集资料,填写申请表。我们历史系有中国古代史和专门史(中国经济史)2个博士点,傅衣凌、韩国磐、杨国桢3位博士生导师,经校、系研究,决定2个博士点联合申报专门史(中国经济史)为全国重点学科点,由我负责填表。我至今还保存这份申请表的底稿。
《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申请表》的内容包括学科、专业点情况。
一、本学科、专业点概况:1.本学科、专业点组成情况;2.本学科、专业点主要研究方向情况;3.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及对学科发展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二、学术队伍情况:1.学术带头人;2.本学科、专业点主要学术骨干情况。
三、本专业点研究生培养情况:1.研究生课程设置;2.本专业点有代表性的优秀研究生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在国外学术刊物及国内一级刊物发表和获省级以上奖励情况及其评价;3.本专业点研究生招生和授予学位人数。
四、本专业点科研工作情况:1.近年科研经费情况;2.科研工作概况;3.学术带头人1981年以来有代表性论文、著作和科研成果及其评价;4.1981年来本专业点(除学术带头人外)最具代表性的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和国内一级刊物上的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正式出版的专著、译著、教材情况;5.本专业点目前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情况(限于承担国家、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以上项目)。
五、本专业点工作条件:1.实验室及高水平实验设备情况;2.图片资料情况。
六、校内相关学科状况。
七、本专业点出国进修、合作科研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1.1981年以来出国进修、合作科研(包括合作培养博士生)情况;2.1981年以来国内外学者来本专业点进修和合作科研情况;3.1981年以来本专业点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4.本专业点1981年以来参加国际会议及出国讲学情况。
八、本专业点“七五”规划发展设想(科研、教学、学术梯队和实验基地建设等)及拟采取的重大措施。从上可见,内容相当详细,评选条件很高,光表格就有22页,还需要加页。
申请表填好后,由本学科、专业点主要学术带头人签字,所在系主任填写审核意见并签字,再经学校审核,同意该专业点列为校级重点学科点,并同意上报申请为全国重点学科点,提出加强建设的主要措施,由校长签字后上报主管部门审查,并由各主管部门提出推荐意见。经过层层筛选,由各主管部门上报给国家教委,全国共有686个博士点获得申请资格。
申请表
二
接着,国家教委组织通讯评选,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将相近专业组成若干个通讯评选小组,每组选聘学术水平高、办事公正的专家(一般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0至15人进行评选。全国共有600名专家参加了通讯评选,文科11个学科,分12组,评选组成员133人;理科11个学科,分12组,评选组成员145人;工科20个学科,分29组,评选组成员322人。重点学科点的限额为269个。各组根据重点学科点应具备的条件,对每个申报点填写《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评议表》,同时根据分给本组重点学科点的限额,提出本组重点学科点的初步建议名单。
通讯评选后,国家教委研究生司会同委内有关司局对各学科通讯评选结果进行初步汇总。回收通讯评议表579张,占96%。学科点得票率超过三分之二的有175个,占62%;得票率超过二分之一的237个,占84%。其中,文科重点学科限额64个,得票率超过三分之二的42个,超过二分之一的50个;理科重点学科限额68个,得票率超过三分之二的43个,超过二分之一的61个;工科限额137个,得票率超过三分之二的81个,超过二分之一的115个。根据通讯评选的结果,国家教委决定将得票率超过二分之一的学科点提交专家小组审核,提出本学科重点学科点的建设名单。
当时,全国高校有历史学博士点58个,提出申请的有44个,重点学科限额为15个。历史学通讯评选小组分3组,第一组考古学、中国古代史,博士点20个,14个提出申请,重点学科限额为5个,通讯评选结果,得票率超过三分之二的3个,超过二分之一的5个。第二组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专门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民族史、历史文献学,博士点19个,18个提出申请,重点学科限额为5个,通讯评选结果,得票率超过三分之二的3个,超过二分之一的4个。第三组世界上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国别史、专门史(国际),博士点19个,12个提出申请,重点学科限额为5个,通讯评选结果,得票率超过三分之二的4个,超过二分之一的4个。
三
除金属材料学科另行评选外,提交远望楼专家小组审核的共42个学科,涉及高校104所。国家教委按一级学科从参加通讯评选的成员中选聘115名组成28个专家小组。其中,文科7组25人,理科5组24人,工科16组66人。
历史学专家组成员5人: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61岁,召集人)、南开大学杨生茂教授(70岁)、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47岁)、北京大学宿白教授(65岁)、东北师范大学朱寰教授(61岁)。
图4专家组成员
2月6日,审核全囯第一批重点学科专家组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朱开轩、研究生司司长吴本厦向大会作报告,介绍申报和通讯评选结果,说明审核的意义,要求认真阅读国家教委《关于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暂行规定》和《关于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的几点意见》和《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专家小组审核办法》,领会精神,掌握标准。
7~9日,各专家小组根据国家“四化”建设和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可能,提出本学科应优先发展的二级学科及其主要研究方向。以通讯评选的结果为基础,按照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必须具备的条件、合理布局的需要和规定的限额,严格进行审核。专家小组审核的主要范围是通讯评选中得票率超过二分之一的学科点,其中得票率超过三分之二的为众望所归,只需审议认可,得票率二分之一以下的基本不议,地区、专业分配不合理,或国家急需的学科,可议补入。如条件不具备或布局不合理,根据从严掌握的精神,评选数可以低于限额。经过充分讨论,采取协商或投票的方式,提出本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点的建议名单。
评议指标
历史学专家组对通讯评选得票率超过三分之二的10个学科点,即北京大学的考古学、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南开大学的国别史,武汉大学的中国古代史,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国近代史,厦门大学的专门史(中国经济史),东北师范大学的世界上中古史,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南京大学的国别史,进行了确认。再从得票率超过二分之一的学科点中遴选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古代史,南开大学的中国古代史2个学科点为全国重点学科点。又考虑地区平衡,增补西北大学专门史(中国思想史)为全国重点学科点。以上13个重点学科点就是历史学专家组提交国家教委的建议名单。同时,我们还建议中国近代史再补一个全国重点学科点,由国家教委另行组织评选。
10日,专家组成员分工对本学科内建议设置的各个重点学科点,按照“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评议指标”的要求,写出评审意见。
1988年7月,国家教委审核批准各学科重点学科点名单并通知各有关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历时一年的评选全国第一批重点学科的活动完满落幕。在中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起始阶段,远望楼会议无疑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值得历史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