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酒店(八方美食)

濮京酒店:濮阳人在北京的家

采访|臧政齐

摄影|张洋

乡音不改终是家

濮京酒店是河南省濮阳市驻京联络处的下属单位,因为忙于各种接待工作,餐厅至今没有对外营业。行政总厨张宾是河南省滑县人,滑县与濮阳市相邻,两地距离不过五十多公里。在濮京酒店,几乎所有的后厨员工都来自濮阳当地或临近县市,并在此工作多年。1997年,濮阳市驻京办成立,张宾从濮阳市建银宾馆被调到北京,在驻京办餐厅担任头灶,一晃已经在此工作了近20年,服务了数不清的濮阳市的领导与老乡。

张宾(居中)和他的厨师团队全部来自濮阳及附近县市

河南大部分地区通用北方语系中的中原官话,因为服务对象大多数也是河南籍人士,因此在濮京酒店随时可以听到辨识度极高的河南话,乡音不改,让来宾们在远离家乡数百里的京城倍感亲切。在濮京酒店的住宿楼里,迎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家”字,这是酒店的文化,也说明了驻京办的服务主旨:让老乡们在北京有一个落脚的家,能听到亲切的乡音,也能吃到家乡风味的食物。

濮阳地处冀鲁豫三省交会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既有上古、卫国遗风,又深受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影响,被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带动,形成不偏咸、不偏酸、不偏辣、不偏甜、口味醇和、咸淡适中的美食特色,主要食材以面食杂粮、鸡鸭牛羊肉为主,看似朴实,却极具地方特色。

杂粮主食 吃饱是王道

濮阳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以小麦面粉为原料制成的主食特别多,其中最让濮阳人引以为傲的食物就是濮阳壮馍。之所以叫壮馍,是因为古代濮阳多战事,壮馍原是为战士上阵杀敌壮行之物,据说始于隋末。壮馍形如满月,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食之鲜而不膻、香而不腻。其制法是先将热水烫面,再加少许凉水和面,包入猪肉馅、葱末和粉条制成的馅,以小火煎至两面金黄,快熟时灌以鸡蛋液。整张壮馍直径在50厘米左右,厚度在5厘米~7厘米不等,重达10斤以上,堪称主食中的“巨无霸”。据说在濮阳当地,市场上的猪肉卖多少钱一斤,壮馍就卖多少钱一斤,是相当解馋的主食。

濮阳壮馍

范县大包子也是濮京酒店的招牌之一。范县是濮阳下属县,范县包子以馅料和形状独特闻名。其制法是:将发酵白面馍掰碎,加大小茴香、花椒水浸泡、晾晒一个月后制成面酱;锅入猪油烧热,加入五花肉丁和面酱一起翻炒均匀;将粉条焯好,剁碎,用炒好的肉酱拌匀,加葱末、姜末、盐、香油搅拌均匀,包入发面面皮中,制成元宝状,也叫合手包,上笼蒸熟即可。刚出笼的包子奇香扑鼻,百米开外就能让人垂涎欲滴。

面托儿是另外一道以小麦面粉制做的濮阳特色美食,因形状酷似老鸹的头部,又称“老鸹头”。其做法和油条类似,但面托儿是短粗形,又如不规则的馒头,因此亦有“油馍”的称呼。其制法是:将面粉放入面盆,加水反复用手揉搓成面糊,比蒸馒头的发面要软很多;从一盆面糊里用筷子挑出一块来,放到烧热的平底锅里用油炸制,这时油面上会飘起朵朵金色的油花,炸好一面,再炸另一面,待炸至金黄色即可出锅。

濮阳人的早晨来上几个刚炸好的面托儿,端上一碗白胡辣汤,再惬意不过了。早餐吃剩的面托儿,可以切成小块,配上黄瓜、荆芥、大蒜汁、香油、醋凉拌,就是一道饭菜合一的特色食品。据张宾介绍,很多在京的濮阳人常常来买面托儿,一块钱一个,一买就是50个以上。

面托儿和白胡辣汤

河南人爱喝胡辣汤,但濮阳人喝的胡辣汤却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因汤头呈乳白色,又名白胡辣汤。其制法是:汤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海带、面筋、油炸豆腐条、粉皮、青菜,勾入面芡,将汤搅成稀糊状,加入五香粉、胡椒粉搅拌均匀,出锅时淋入香油和醋即可。一大碗胡辣汤进肚后,脑门冒汗,酸辣过瘾。

凉皮也是面粉制作的小吃类主食,濮阳凉皮分为凉皮和酿皮,薄的是凉皮,厚的是酿皮。历史上的濮阳有过两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明洪武、永乐年间大量人口的迁入;第二次是1975年濮阳发现大型油田,全国各大油田的职工迁入中原油田定居。凉皮就是西北地区人民带入濮阳的,后经当地人的创新改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濮阳裹凉皮,将整张凉皮摊开,放上黄瓜丝、面筋、香菜、熟花生等作料,用芝麻酱拌匀后裹成卷,口感丰富,香辣可口,圆润光滑,且便于携带。

朴实无华 源远流长

在濮阳当地的红白喜事或招待贵宾的宴席上,必有八大碗,以示隆重。据说这一传统源于公元前600年左右的诸侯会盟时期,当时诸侯每次会盟都会先喝鸡血酒,然后大碗摆肉,大碗喝酒,后逐渐演变为“八大碗”。八大碗虽然用料普通,但是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经济实惠,老少皆宜,且具北方菜肴特征,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吃法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八大碗

传统意义上的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分为腐乳肉、小酥肉、丸子、方肉;四素以黄花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经过独特的工艺制作而成。将原料提前炸制好,客人来的时候放入碗中,加入调料和汤上锅蒸熟。八大碗的味道也各有不同,肉类多以咸鲜为主,加入鸡汤或骨汤一起蒸制;素菜类可以做成酸汤或咸鲜味。

“按传统制作的八大碗比较讲究,腐乳肉必须是五花肉,旧时用面酱制作(具体制法参照范县包子里的面酱),比较费工夫,现在改用甜面酱做调料。小酥肉则要肥瘦参半,其中约六成肥肉、四成瘦肉。但随着人们口味的改变以及市场要求,现在的八大碗大多有了改变,一般汤少肉多,小酥肉也以瘦肉居多。”张宾介绍说。

在宴席上,除了八大碗之外,还有很多濮阳特色的菜肴,比如热凉菜,是把菠菜、粉条等原料煮熟后捞出,放入煮熟的猪肝、猪脸等,加入芥末一起凉拌制成,民间素有“没有热凉菜不成席”的说法。值得一提的是芥末,这种芥末不同于日料中常见的青芥末,而是用河南当地农民种植的芥菜种子以石磨研磨的,呈黄色,虽然并不细腻,还有不均匀的细小颗粒,但味道辛辣微冲,是当地常见的辛辣调料,多用于凉拌菜。据说这种黄芥末可治疗呕吐、脐下绞痛等症,是濮阳人钟爱的调料。

濮阳菜选料平常朴实,多为猪牛羊鸡肉等常见食材,在北京市场大多能买到,所以并不需要特殊采购,但很多杂粮和特殊食材却需要从当地搜寻,比如绿豆粉皮、红薯粉条等。濮阳菜里会用到大量的粉皮和粉条,这是源于旧时生活穷苦,人们用粉条替代肉类食用的习惯,无论是凉拌、做馅,还是炖制大烩菜,都会用到这些食材。

张宾特意拿出北京市场买的粉条与从濮阳农家买到的粉条做对比,前者光滑油亮,形状均匀,色泽发红;后者却暗淡粗糙,颜色发绿,且有不规则的小突起。“我们从老家买的粉条都是农民自己用当地产的红薯制成粉,再手工下的,吃起来爽滑入味,而市场上买的红薯粉含有太多的添加剂,煮很久都不烂。”

让张宾特意回老家去寻的食材大都很平常,比如干槐花、干芝麻叶、酱豆饼等。酱豆饼也是别的地方少见的小吃,传统做法是将黄豆煮熟发酵后,加入盐、花椒粉、茴香粉、芝麻等调味,用手拍成饼晒干即可。特点是酱、香、咸,当地人常将其当作零嘴,或者夹在主食里食用。

酱豆饼本是过去生活困苦时期老百姓用来解馋或当菜的小吃,是深植于濮阳百姓记忆里的食物,喜欢的人觉得好吃,也有人不爱这种又咸又糙的口感。因此,现代人将豆饼用油炸至焦黄色,吃的时候会更香,搭配玉米粥食用,堪称“忆苦思甜”饭了。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关于食物的乡愁大多是记忆里的味道,它不需要奢华精致,不需要工艺繁琐,有时候一块酱豆饼就可以解乡愁。

中国烹饪杂志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1980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中国烹饪杂志

订阅方式请查看页面的"如何订阅",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中国烹饪》发行部官方微店订阅杂志。

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提前沟通,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老烹友】点击右上角按钮,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新烹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