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海神庙(广州南海神庙千年海神庙)

前一阵,无意看到一部新纪录片《黄埔故事新说》,邀请了广东省博物馆原馆长做讲解员,介绍一些广州黄埔区的历史文化地标,其中就提到了南海神庙。

好奇的我,找了个周末,带娃去实地参观了一番,顿觉感慨:

南海神庙,这么富于人文历史的地方,太适合孩子学习大语文、增长文史知识了,咋这么低调呢?

有空,赶紧去吧。

接下来,我就唠叨一下,咱们带着小学娃,能从这个1400多年历史,国内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中,都看到哪些精彩的看点?

第一,看建筑,它既是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又是建筑的时光机。

口气很大,是不是?

要知道国内古建筑很多,就连广东有特色的古建筑也不少,为什么这个建于隋朝,占地3万平米的南海神庙,却敢说自己是“古代建筑活化石”?

虽然现在所见的建筑群,是根据文献记载中明代建筑形制进行复原的,主体建筑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南海神大殿、后殿共五进,一进高于一进,其他附属建筑均以五进为中心,左右对称。

但是,“活化石”的文物价值意义,在于它的建筑布局,其思路是沿袭周朝的,比如头门的塾台、仪门的复廊形制等,这就很少见了。

头门建于清代,面阔为三间,进深二间,分心墙用两柱,梁加雕刻鳌鱼等纹饰,硬山顶,二龙争珠陶塑瓦脊。

头门东西两侧均设塾台,前面两个是外塾台,里面两个是内塾台。

前塾台主要作礼仪之用,喜庆日子时,塾台两边有八音仪仗队,欢迎宾客到来,因此前塾台也称礼仪台。

后塾台是昔日村里俚长办公的地方,俚长在此为村民写公文,作为办公室来用。

南海神庙作为官方寺庙,不存在礼仪或办公之用,完全是体现权贵功能,这种建筑形式就是承袭了周朝宗庙“一门四塾”的门堂古制。

仪门为南海神庙第二进,即礼仪之门,中间的门只供高官贵族进出,其他官阶低或普通人只能走侧门。

仪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硬山顶,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很长的复廊(现陈列着各代关于海神祭祀的古石碑)。

这种“一门两廊”的建筑形制也是从东周开始的。

当时,养士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髦风气,他们为主人出谋划策。他们通常就住在仪门复廊的门堂下,所以这些士又被称为“门人”或“门客”,而“寄人篱下”也由此而来。

由于这种复廊很方便居住,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传入日本,在今天日本很多寺庙里,还能见到这种复廊式结构。

第二,看海神文化,了解祝融,了解国家祭祀。

既然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海神庙,它供奉的当然是海神。

这个海神就是祝融。

祝融,不是上古神话中的火神吗?

是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咱们国家“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搭载的火星车,才取名为“祝融”号,因为火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驱散黑暗,带来温暖。火星车“祝融”号,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逐梦星辰。

祝融是南方人,南方主火,火之本在水,于是他还成了最著名的海神,成为非常有趣的,能够融合水火为一神的神。从古至今都享受着帝王、官员的祭祀大礼以及海内外香客的顶礼膜拜。

每年农历二月,还有纪念他“波罗诞”的庙会,这可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庙会之一。

在最鼎盛时期,供奉南海神的庙宇达到500多座。但是广州这座规格是最高的,为什么呢?

简单说来,因为它是有“最高级别官方认证”的,它是历代帝王在此册封、行海祭的官方场所。

礼亭

隋朝隋文帝杨坚下旨在此设立国家祭坛;

唐朝唐玄宗派张九龄祭南海神,开创皇帝派遣京官前往代祭的先河;

明朝洪武皇帝,特赐御碑;

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题“万里波澄”的石碑;

最有意思的是明朝嘉靖皇帝,因为没有子嗣,除了派大臣去海祭,还去求子。结果几年后,总共生育了八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于是,庙里又多了嘉靖帝的“求子碑”和“谢恩碑”。

如此等等。

可见历代帝王对祭南海神,都是相当重视的。

第三,看“南方碑林”,语文书上的好多大V都来打卡过。

前面提到了,因为南海神庙的官方地位,它在古代的名气可比现在高多了,除了帝王们一个接一个的赐祭碑,语文书上的一众文学大V们都要来这打卡,题词、写诗、撰文。

比如唐代的张九龄、张九皋、韩愈,宋代的苏轼、杨万里等等。

因为珍藏了大量历代皇帝的祭碑,以及韩愈、苏轼等名人的碑刻,这里还被称为“南方碑林”,最重要的有唐朝的韩愈碑,北宋的开宝碑、明洪武碑和清康熙碑。

其中立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为韩愈撰文,是庙内最早的一块唐碑。据考证,最早有关航海、航运的“海事”一词,就见于此碑。

第四,看古码头遗址,了解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神庙有两处古代码头遗址。

一是明代石基古码头遗址,遗址由码头、道路、小桥构成,全长125米,东西宽5.5米,长条形的红砂岩砌筑而成,由南到北延申至浴日亭脚下。

经专家考证,是广州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一带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码头遗址。

二是清代庙前古码头遗址,码头用麻石铺彻,共九级亲水台阶,通往庙内的路上铺五板麻石,引路的两边留有圆形的“火烧坑”,是昔日信众三更生火烧猪,五更敬神习俗的遗迹。

它的发现,证明清代的珠江水仍到“海不扬波”牌坊前,到南海神庙的人大都在此离船登岸。 这都是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和历史见证。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达广州后,第一站就考察了南海神庙,并确认这里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现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久的将来或许会为广州取得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怎么样,这个低调的岭南皇家寺庙,在传统历史文化上的知识量巨大吧,精彩看点很多吧,来广州遛娃,想顺便普及点大语文,可不要错过它。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