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巷村(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景美人和幸福满满 乡村振兴村强民富)

75年,沧海巨变。

曾经,蒋巷村是贫穷的代名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团结带领全体村民,踏准发展节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蹚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的发展道路。而今,村强民富的愿景已化为实景,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在蒋巷村更为清晰。

村强民富的愿景在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已化为现实

挑土治水农业起家

“我是抗日战争时出生在一条逃难船上的弃婴,连姓都没有,村民就叫我蒋逃婴,蒋是蒋巷的蒋,逃是逃难的逃,婴是弃婴的婴。小时候饿到骨头上只包着一层皮,我讨了一整条巷子才讨到一斗米,日子真的太苦了。”村民蒋桃英坐在自家别墅门口,沐浴着秋日暖阳,回忆道。20世纪六十年代的蒋巷村,河沟坑洼、土地破碎,处处是泥土墙、茅草房。一有刮风下雨,她和弟弟就要冒雨死死拽着系在屋顶的绳子,防止屋顶被吹走,不结实的土房甚至还会垮塌。全村大部分人患上了血吸虫病,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几乎丧失劳动能力。1966年,常德盛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铮铮誓言,带领全体村民平整土地,大家靠着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肩挑背扛,最终把1700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吨粮田”,科学种田之路由此开启。“村里许多老人有罗圈腿,就是那时候挑土治水压出来的。”蒋桃英说。无论任何时代,蒋巷村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进入21世纪,蒋巷村开始探索发展高质量农业,把流转给种田大户的土地逐步流转回村集体,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种植。秋日的蒋巷村,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荡漾,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2015年,蒋巷村开始推广有机农业。稻田里,鱼蟹游动、黄鳝穿梭、群鹅漫步,混养模式既能除虫又能施肥;猪粪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成为稻田的优质肥料;绿萍作肥,进一步增强了土地肥力。品质提升了,蒋巷大米身价看涨,从每公斤6元涨到20元,还不愁卖。蒋巷村还投资建设了蒋巷粮食烘干中心和粮食储存冷库,蒋巷大米实现了从一粒种到包装出产的全产业链生产。趁势而上工业发家农业上翻了身,农民吃饱了饭,蒋巷村还要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苏南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蒋巷村趁势办起了工业企业。面对缺资金、缺人才、缺产品的困境,蒋巷村请来了上海“能人”,没想到对方是个骗子,村里被骗走了200万元。旁人说:“你们可以倒闭了。”常德盛坚决不肯,他说,不能毁了村里在农业上攒下的良好声誉。他马不停蹄地外出找项目还钱。为了拓展市场,常德盛带着大家起早摸黑、昼夜兼程,奔波于大江南北。为了节约开支,哪怕行程上千公里,大家还是坚持当天来回。靠着这股拼劲、韧劲和诚信,村里不仅还清了欠款,还于1996年把江苏常盛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成江苏省最大的钢结构件生产基地。之后,常盛集团的产品逐步从单一的彩钢板衍生出多个系列,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为全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目前,村集体净资产超3.6亿元。

主动求变天地广阔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蒋巷村游人如织。采摘、垂钓、亲子互动……蒋巷村成了人们远离城市喧嚣、回归田园生活的“世外桃源”。“以前村里自建的民宿土里土气,游客对此兴趣不大。现在,我们引进专业人士进行投资管理,重新设计装修民宿。”蒋巷村党委书记蒋玉英说。走上新征程,蒋巷村党委主动求变,锚定市场需求,打造了“嘎嘎部落”亲子乐园,推动传统农业体验与现代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辐射沪苏锡超4000万人口。村级旅游年收入突破千万元,“旅游旺家”的路子越走越宽。

蒋巷村主动求变打造“嘎嘎部落”亲子乐园

2023年,蒋巷村又多了一个标签——零碳数字乡村建设的全球典型。《幸福“零碳” 赋能智慧乡村——常熟市蒋巷村乡村综合智慧能源示范案例》被收录进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名单。在老年公寓、村史馆等多个建筑的屋顶,光伏设备连片成网;在蒋巷生态园,“光伏树”“光伏长廊”“光伏步道”等设备星罗棋布;千亩良田中,每隔百米就有1盏太阳能杀虫灯;35盏风电互补路灯点亮任蒋河畔观光线路;游客中心停车场的5台光储充电桩可同时给多辆公交车充电并实现余电上网……目前,蒋巷村每年的光伏理论发电量达1.05亿千瓦时,年均减少碳排放2825吨。以“零碳村庄”和“数字村庄”为目标,蒋巷村持续推进“零碳数字蒋巷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通过屋顶光伏、景观光伏、风力发电等设施,配合空气热源泵、智慧照明等绿能设施,利用综合能源管控平台一屏统揽,实现清洁能源的多元应用,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之路。

夯实保障生活幸福

“是国家的好政策,还有常德盛书记的带领,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我把名字改成了桃花的桃,英雄的英。现在大家过得多开心,我每年能领到两万多元的养老金,还有公寓住。下雨天都能穿皮鞋,轿车开到家门口,过年还能给孙子压岁钱。兜里有票子,过得有面子。”眼前的生活,让蒋桃英倍感幸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双双鼓起来,全村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不断健全。“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成为村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以前养老靠子女,现在养老靠集体。”在蒋巷村老年公寓的活动室内,每天,总有十几位老人下棋的下棋,打麻将的打麻将,生活好不悠哉。谈起老年生活,老人们都竖起了大拇指。每家每户住进了220平方米的大别墅,这些别墅由村里统一代建,按造价减半供给村民。村里还建设了158套高标准老年公寓,免费给单身及双亲老人使用,对老人与子女同住别墅房的家庭则给予2000元至3000元的奖励。村民张明华说,公寓里水、电、气设施齐全,周围都是年纪相仿的老邻居,子女隔三岔五就会来看望。

蒋巷村的老人们享受到了贴心的养老待遇

离老年公寓百米距离的是村里人家门口的养老院——蒋巷护理院。蒋巷护理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老人住得舒心,还“按老取酬”,凡男满57岁、女满54岁的村民,每月可领取600元至2300元不等的养老金。每年,村里实行股份分红,人均达到1万元。大病不用愁,除了能医保报销,村里还承担一半。据统计,仅靠福利,蒋巷村民就达到了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再加上劳动所得,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6.5万元。

文明乡风弥漫全村

“常德盛书记让我们‘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提升!’”蒋桃英年事已高,但清楚地记得村庄的每一个重大发展节点。在蒋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旁的图书室内,摆放着一摞摞读书笔记,每本笔记本上都印着常德盛的一句话——“思想是灵魂,读书是根本”。从2000年8月蒋巷村举办家庭读书活动以来,20多年来,这一摞摞读书笔记见证了蒋巷人思想的变化。刚搬进农民新村,毁绿种菜、乱扔垃圾、乱搭乱建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蒋玉英记得:“在读书活动和村规民约的双重作用下,这些现象逐渐消失,蒋巷村的文明新风氛围越来越浓厚。”改变农民的言行举止,不可一蹴而就。结合股份分红制度,蒋巷村出台了《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时至今日,《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已有6个版本。这是蒋巷村根据不同年代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修订的成果。每一版都多次征求村民意见并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才发放执行。奖励制度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集聚了村民的心声和智慧,每一版都遵循“以奖代罚”原则,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能得到全额奖励、享受全额福利。近些年,村里还延伸开展了新时代文明户、文明标兵户等系列文明创评活动,让文明乡风弥漫蒋巷。

蒋巷村的文明新风氛围越来越浓厚

村民蒋惠明将房前屋后打扫得整洁卫生,坚持十多年敞开家门接待游客,被评为“村文明旅游接待家庭”。“前两年,村里招募200多名志愿者,我差点没报上名。”蒋惠明认为,读书学习活动如同春风化雨,让村民们言行举止文明、邻里关系和睦友善。村民沈彩红、蒋建平夫妇热心助学近20年。获资助的姐弟俩先后考取了大学,如今姐姐在家乡高中任教,弟弟更成为清华学子并考上了哈佛大学的公费留学生。从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到精神传家,今天的蒋巷村,正在乡村振兴大道上阔步前行。

通讯员 杨之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