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薛姓的发展分布及其现状!
薛氏自春秋战国时期得姓以来,就开始渐次发展。山东是薛氏的发源地,苏北和皖北又是薛氏最早迁居或定居之地。这一带地处中原,在先秦时期就已得到了有序开发,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滥觞地之一。薛氏占据了黄淮流域下游这一有利的位置,就有可能随着中原文化的扩张和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逐渐向外扩散。
先秦至秦汉之际,薛氏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增殖,势力也随之扩张。从史传资料上看,记载比较详明的是奚仲之后。薛登第三世孙薛倪,曾担任过楚国的令尹。薛倪之孙薛鉴,西汉初年追随刘邦平定英布(即黥布)叛乱有功,封千户侯,名列开国功臣。其后世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各地,使这一支薛氏的分布地域得以扩大。南北朝《宇文端墓志》将汉初功臣广平侯薛欧以及他的孙子、汉武帝朝的丞相薛泽也归于这一家族,依据不明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国进入一个群雄并起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薛氏家族各支派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也无奈加入人口迁徙的浩荡洪流,而政治形势比较安定的江南和西南巴蜀地区成为他们迁移的首选之地。如孟尝君之后、沛郡竹邑人薛综就迁到江东,并与其子薛莹先后担任过东吴的太子太傅;另一个儿子薛翊也担任过孙吴政权的威南将军、大都督、将作大匠等职务。②而奚仲之后、万荣薛氏的先祖也一度迁往四川。但人口的迁徙并无常势常形,由于当时黄河流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无可取代的中心地位以及统治者的需要等其他原因,薛氏一族主要还是以北方为中心辐射扩散,如曹魏时期,有东郡人薛悌,历任兖州从事、泰山太守、尚书令、中护军督军,最后官至尚书,受爵关内侯;曹丕的褚夫人中又有号称“神针”的薛灵芸(出生于常山真定,即今河北正定)。万荣薛氏的先辈后来从四川返回北方,定居汾阴;薛综的后人在东吴灭亡后也迁居到洛阳,他的孙子薛兼又担任了西晋的太子太傅,祖孙三代三为太子太傅,传为一时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河南、山东、安徽、陕西等北方地区仍然是薛氏族人主要的生息繁衍中心,但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薛氏向西北地区的流动加快,甘凉地区成为薛氏迁徙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如魏国有天水人薛夏;二是薛氏继续向南方迁徙并得到发展。据正史和一些家谱资料记载,江南及闽浙地区从这个时期开始就有了薛氏族人的活动。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进,也使北方异族薛姓的力量进一步加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北朝战乱频仍的乱世中,定居于汾阴一带的薛氏折冲樽俎,逐渐做大做强,不仅被列入河东郡姓,也在当时及之后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活动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隋唐时期,薛氏家族达到了空前繁荣,基本形成了河东、新蔡、沛郡、高平等郡望以及“忠谏堂”、“三凤堂”、“崇礼堂”、“慎德堂”等堂号③。薛氏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还成长为关中地区重要的郡姓之一。唐代的柳芳在其《氏族 论》中就说:关中郡姓,以“韦、裴、柳、薛、杨、杜首之”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关中的长安和中原的洛阳长期作为政权中枢的中心地位,这两个地区也成为薛氏族大家的汇聚之所。更有许多薛氏人物“宦游去乡”,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唐代 著名的女诗人薛涛就因为父亲薛郧“仕宦入蜀”而寓居蜀中,在浣花溪畔吟诗作赋,交接名流,并以其杰出的才艺而名噪一时。同一时期,东南地区的薛氏势力也得到长足发展。唐代后期,中原地区的薛氏追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又一次南下入闽,进一步充实了南方薛氏的势力。
五代、北宋以后,薛姓的发展呈现出更为散漫的状态,居住地更加分化、发展更加多元。北宋时期,薛姓的知名者尚以北方人士居多,其中包括了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中的薛姓人物;南宋以后,南方的薛姓力量开始后来居上,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整体素质都有了很大提升,由科举而进入仕途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元朝一代,薛氏人物见诸于史料者较少但据韩城县志记载,金末元初,韩城薛仪曾率当地军民于龙门迎接元太祖忽必烈西渡,又因招降河东、平定河南有功,被封为桢州太守。在河南修武等地,“元天一柱”薛澍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明清时期,薛氏规模日盛,族人遍及全国各地。在明初的洪洞大移民、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以及清末的走西口、闯关东等移民活动中,多有薛氏族人协裹于其中。尤其是南方薛氏发展的势头和规模进一步加强,不仅南部的广东,西南的川、桂、云、 贵,甚至是海峡之隔的台湾都有相当数量的薛氏族人定居,而且出现了像学者薛侃、医学家薛雪、外交家薛福成等一大批薛氏名人。同时,随着南洋地区的开发以及近代海外殖民地开发的需要,特别是清末禁海令的解除以及大力鼓励华人出洋劳务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沿海居民到海外求生的热情,一些薛氏族人也漂洋过海, 成为华侨。目前,薛氏族裔已广布全国及世界各地,而国内尤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地为最多,占到全国汉族薛姓人口的63%。在全国姓氏排名中,薛氏位居第48位,人口约计546余万,全国总人口的0.42%。④
从黄帝分宗、奚仲受姓开始,在上下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薛氏家族名人辈出,代有英贤,浩若繁星,不可胜记。仅帝王将相之属,亦相当可观。一些民间的家族研究者往往将此作为衡量家族权重的一个重要指标,故略述如下:在历史上,薛氏称帝者二人,即隋末唐初的西秦霸王薛举及其子薛仁杲,为相者14人,计有汤之左相仲虺,商王太戊之相扈,武丁之相視己。楚令尹薛倪,西汉丞相薛泽(汉武帝时 为相)、薛瑄(汉成帝时为相)。唐代宰相薛元超、薛稷、薛讷,五代后梁宰相薛贻矩,北宋宰相薛居正、参知政事薛奎,南宋参知政事薛极以及明代的内阁首辅薛国观。其他人物从略。
注释:
① 《新唐书•宰相世系三下》。
② 见《三国志•吴书八》卷五十三,中华书局,1982年。
③ 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运城市一带,这里是魏晋之后大量薛氏优秀人物的籍贯所在地,也是迄今国内外绝大部分薛姓族人的迁出地,是“天下薛姓最重要的聚居、繁衍和发展中心”(薛振江 语);新蔡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辖地有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及安徽临泉县等地,被列为薛氏郡望疑与北周时期薛端曾在这里担任过刺史有关;沛郡范围约为今安徽省淮河以北、西淝河以 东,辖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丰、沛等地,这里是天下薛姓族人由山东薛城外迁的第一站,汉代之薛广德、三国之薛综等都曾属籍此地;高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南,相当于今山东金乡、巨野、邹县等地,薛国的故城即位于这里,薛氏的先祖奚仲、仲虺、公子登、孟尝君等都曾活动于此, 是薛姓的肇始和发源之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和郡望一样,都是传统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堂号或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或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如薛氏“忠谏堂”就以薛广徳敢于直谏而得名;“三凤堂”则源于隋唐之际河东薛氏的三位重要人物薛收、薛德音、薛元敬叔侄,三人并有才,时号“三风”。其他堂号来源不详,但应该有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余烈之意。目前,全国薛姓家族采用“三凤”为其堂号者最多,如山西新绛、福建福清、香港九龙以及江苏省镇海、苏州、宜兴白塔、毗陵西蠡等地的薛氏均自号“三凤堂”。
④ 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准。截至2000年11月1日,当时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