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地图上搜索“上海 张爱玲故居”,手机地图会定位在上海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即艾林登公寓的旧址。就连百科词条上关于上海张爱玲故居的介绍,也指向这里。从1939年到1947年,张爱玲在常德公寓里度过了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并在此创作了春《沉香屑•第一炉香》、《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可以说,常德公寓见证了张爱玲在文坛的走红。
鲜为人知的张爱玲出生地
但是,张爱玲的书迷一定也熟悉康定东路(旧名麦根路)上,她的出生地。张爱玲在上海先后有8处故居,与张爱玲渊源最深的故居,非出生地麦根路别墅莫属。这是一栋爱尔德洋行设计、建于1920年代的独立式花园洋房,至今已有121年历史。
这里曾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名下的房产,作为送给女儿李菊耦的陪嫁;李菊耦嫁给了晚清名臣张佩纶,便是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个清官,一家子的财产都是祖母李菊耦的陪嫁。
复杂起伏的麦根路18年
张爱玲从出生,到离开,前后断断续续在麦根路别墅里居住了18年。但是,张爱玲对于麦根路别墅的感情,却十分复杂。她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也经历了父母离婚父亲再婚,与继母吵架,被父亲软禁,差点病死、逃跑投奔母亲。她在《私语》中把这栋别墅称为“如被囚禁的黑房”,《倾城之恋》里阴森幽暗的白公馆,据说也以此为原型。
淞沪战争爆发时,张爱玲在麦根路别墅的阳台远观战争的炮火,用她的原话说只觉得像看在放烟火,甚至觉得有些兴奋。到了18岁,她终于逃出了这里,想办法去到了“护城河的另一岸”;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也没有和父亲言和。
藏在街道办内的名人故居
现在,这里是石门二路街道的活动中心。从2019年起,这里经过了一场大修,并于今年重新开放了。但是在地图上,这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张爱玲的信息,许多不知情的路人从看似普通的大门口经过,丝毫不知道里面曾经是名人故居。比起常德公寓只能参观外观,大隐隐于市的石门二路街道中心却是所有人可以入内参观的,门口的安保人员还会热情地向来访者介绍可参观的区域。
穿过街道中心,来到建筑的后门,转身后,才能看到这座百年老建筑的真容。修缮后的建筑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最初设计时的样子,呈对称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外墙为精美的清水红砖,门廊复原了经典的券柱式立面,为英国安妮女王时代建筑的典型元素。铁艺通风篦子也是按照历史样式进行恢复的,花样繁复。曾经,花园内还有园路从门廊穿过,门廊宽度能让马车通过。
别墅建造时,采用了中西合璧的风格。主体虽为英国安妮女王风格,但是山墙却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风格,墙面上有繁复的砖雕装饰。登上对面街道健身房的二楼露台,可以更好地欣赏建筑全貌。
穿越121年,从过去到现在
进入别墅内部,穿过一层右侧的阅览室,是复原后的张爱玲书屋。这也是整个麦根路别墅里,唯一一处原状陈列。房间里的明式书柜、老相片、桌椅、茶几,每一处都呈现着张爱玲生活时的样子。当年正是在这间书屋,张爱玲被其父亲软禁了长达半年。书屋外就是阅览室,不时有周边居民过来借书读书;一百年过去,这里的功能似乎从未改变。
别墅的一层过去是张家客厅,中有楼梯通往二楼三楼。楼梯和木地板也经过了修复,比张爱玲住时宽一些,边沿裹上了金色的防滑边。踏着木质楼梯来到二楼,过去是张爱玲父亲的吸烟室。现在是一间间街道的办公室,大部分都关着门,唯一开门的是一间小型阅览室。
二楼朝南有个大阳台,是整栋建筑中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张爱玲喜欢在这里与弟弟踢球玩闹,或者俯瞰里弄人家。如今,来参观的游客也可以从阳台上眺望两侧的市井烟火,近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弄堂,远处是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楼。不知现在的视野与当年张爱玲看到的,究竟发生了多少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楼根据史料,恢复了原有的木构屋顶。屋面被全部打通,经过修缮后成了一个多功能厅,今后可举办展览和其他文化活动。
多功能厅的两侧还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小阳台,这里正是17岁的张爱玲越过苏州河“隔岸观火”的地方。屋顶的砖红瓦片与高耸的山墙,透着岁月的斑驳。
结语
100年里,麦根路别墅经历了多次易主和重修。解放后,这里先后是制药厂,医药职工大学,如今更是附近居民们自得其乐的地方。而这座重装归来的老建筑,记录着一代文坛大家的年轻岁月和整个家族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一个世纪里上海的城市记忆。
地址:静安区康定东路85号
交通:1/12/13号线汉中路站10号口出站
开封时间:08:30-20:30
门票:免费,无须预约